2023年, 第3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2-20
  

  • 全选
    |
    综述论文
  • 高玉魁, 郑翔元, 龚思婕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1-15.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301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雷达探测技术的发展,对装备的隐身性能也提出越来越严苛的要求,隐身技术可显著提高军事装备及军人的生存能力,提升战斗效率,取得更大的战场控制权。传统吸波涂层的制备方法工艺复杂且效率低下,作为一种热喷涂技术,由于等离子喷涂具有工艺简单、适用范围广、可操控性和可调控性高等优点,在制备吸波涂层中得到广泛应用。材料表面状态对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等离子渗碳同样作为一种表面处理工艺,对提高材料表面强度、耐磨性等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等离子喷涂的基本原理以及送粉速率、输出功率、喷涂距离、喷涂速度等涂层制备基本工艺参数对涂层的影响。研究表明,送粉速率相同时,喷涂功率过大或过小均会导致涂层质量下降;喷涂距离过小会导致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降低,而距离过大又会降低喷涂效率和涂层密度,合理调控等离子喷涂的工艺参数对涂层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总结了近年来等离子喷涂制备吸波涂层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传统渗碳热处理技术与新型渗碳热处理技术的发展,概述了等离子渗碳的发展和现状,可知加工时间及加热温度对渗碳层的性能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以上两种表面改性技术未来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为航空航天、军事装备等涉及关键零部件表面改性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李天昊, 黄艳斐, 刘明, 白宇, 王海斗, 马国政, 郭伟玲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16-35.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30129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喷涂技术是表面工程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装备强化修复技术,其中以气体放电形式为热源的喷涂技术包括等离子喷涂和电弧喷涂,两者更是占据热喷涂领域的绝大市场份额,采用数值模拟可以解决一些在试验上较为棘手的重点研究问题, 如等离子体流场和熔滴传热传质行为等,以期实现工艺参数的准确调控和优异涂层的制备。研究电弧及等离子喷涂模拟的模型差异化问题及流场速度、温度、电磁性质,归纳相关模拟的发展历程,并调查试验与模拟的吻合程度。结果表明:电弧喷涂中丝材原料会使阴阳极产生温度差,水平速度分布较发散,熔滴模型也多未考虑熔滴群间相互作用;等离子喷涂研究中常用的三维瞬态双温模型已十分贴近实际工况,对熔滴飞行中的加热、加速过程及破碎行为的研究已较为完备,但仍存在湍流模型计算精度不够、对鞘层弧柱区的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后续应重点在电弧喷涂多液滴模型、等离子体电磁作用和等离子丝材喷涂工艺的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 刘政宇, 曹学乾, 王少龙, 张广安, 薛群基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36-48.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3021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服役于高温高压 CO2 / H2S 环境下的管道腐蚀是油气田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CO2、H2S 及 Cl- 是油气田管道中常见的腐蚀介质,其与温度、压力、pH值、含水率、流速等外界因素间的协同腐蚀作用会导致管道严重腐蚀,研究这些腐蚀介质与外界因素的协同腐蚀机制以及减缓管道腐蚀的措施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针对油气开采过程中金属管道的腐蚀问题,综述了 CO2、H2S 及 Cl- 在协同腐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讨论了温度、压力、pH 值、含水率及流速等实际工况条件下外界因素对腐蚀过程的影响。论述了现有管道腐蚀防护技术与工艺的特点:合金元素的掺杂可以改善腐蚀形貌,提高腐蚀产物层的致密性,等离子体扩渗与镀膜技术能够制备一层致密的保护层来吸收部分腐蚀介质并减缓腐蚀速率,缓蚀剂的添加可以减缓管道的阴极或阳极反应或形成减缓腐蚀速率的吸附层。最后展望了未来油气田管道防护技术的发展方向:为了有效地对油气开采环境下的管道进行保护,需要进一步研究腐蚀介质和外界因素间的协同腐蚀作用,模拟实际工况下的腐蚀环境, 对等离子体扩渗与镀膜技术、缓蚀剂等现有的防护技术进行系统的试验测试。
  • 研究论文
  • 靳朋礼, 田修波, 巩春志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49-56.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3022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生产过程中管道内壁经常受到输送物质的腐蚀和磨损,对管道内壁进行涂层防护十分必要,而目前鲜有在大长径比管道内壁镀膜的报道,且缺乏对大长径比管道内壁膜层性能的研究。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在直径 100 mm、长 10 m 管道内壁沉积类金刚石(DLC)薄膜,并研究管道内工作气体的等离子体放电辉光光谱、膜层表面亮度、 水静态接触角、硬度、摩擦因数和拉曼光谱等。结果表明:管道内等离子体光谱显示管内等离子体中有 Ar+ 和乙炔分解成的 C2、H 和 CH;膜层表面的亮度 L*最高达到 37.4 和色差 ΔE*最大 1.9,膜层拉曼光谱结果表明靠近管道两端和中间位置膜层的 ID / IG均匀,膜层水静态接触角显示靠近管道两端的膜层接触角略小;靠近管道两端膜层硬度相比中间位置的膜层硬度高, 并且磨损测试中膜层均未出现破损剥落,膜层具有高的耐磨性。试验实现了在大长径比的管道内壁沉积耐磨损的 DLC 膜层, 为长管道内壁均匀镀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 魏永强, 顾艳阳, 范梦圆, 杨佳乐, 张华森, 张晓晓, 钟素娟, 廖志谦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57-67.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2123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先进制造领域对高速钢材料切削性能和加工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利用氮化物薄膜来提高基体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等综合性能,延长高速钢材料的使用寿命。通过 TiCrN 薄膜提升高速钢材料的使役性能,研究脉冲偏压占空比对 TiCrN 薄膜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实现薄膜沉积工艺的优化。采用电弧离子镀方法,通过改变脉冲偏压占空比在 M2 高速钢基体和单晶硅片上沉积 TiCrN 薄膜。研究发现,脉冲偏压占空比的增大有助于减少膜层表面大颗粒数量,改善膜层表面质量;占空比从 10%增加到 60%,TiCrN 薄膜厚度先增大后减小,30%占空比时,TiCrN 薄膜的厚度达到最大值 623.8 nm, 60%占空比时,TiCrN 薄膜的厚度达到最小值 517.4 nm。当脉冲偏压占空比为 10%时,Cr 元素含量为 33.9 at.%,晶粒尺寸达到最小值 12.692 nm,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 29.22 GPa 和 407.42 GPa。当脉冲偏压占空比为 30%时,Cr 元素含量达到最小值 33.07 at.%,此时 TiCrN 薄膜晶粒尺寸达到最大值 15.484 nm,纳米硬度达到最小值 25.38 GPa,稳定摩擦因数达到最大值 0.9。所制备的 TiCrN 薄膜均以(220)晶面为择优取向,晶粒尺寸在 12.692~15.484 nm,纳米硬度都在 25 GPa 以上, 是 M2 高速钢的 2.8 倍以上。在脉冲偏压占空比为 20%时,TiCrN 薄膜摩擦因数最小为 0.68,磨痕宽度为 0.63 mm,自腐蚀电位达到最大值-0.330 V(vs SCE),自腐蚀电流密度达到最小值 0.255 μA / cm2 ,腐蚀速率最低,耐腐蚀性能最强。与 M2 高速钢基体相比,TiCrN 薄膜的硬度、耐腐蚀和摩擦磨损性能都显著提升,Cr 元素和离子轰击作用是影响 TiCrN 薄膜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硬质薄膜工艺优化提供了一定的试验依据,TiCrN 薄膜在刀具材料性能提升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谢启, 柳子怡, 付志强, 康嘉杰, 朱丽娜, 佘丁顺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68-78.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2123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铝挤压模具表面的摩擦磨损行为是影响铝制品质量和模具寿命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优化铝挤压模具表面耐磨涂层的沉积工艺,以 TiN 涂层为例,采用等离子体增强磁控溅射方法分别在基体偏流为 0.1 A、1.5 A、3.0 A 和 4.5 A 条件下制备 TiN 涂层,利用 XPS、SEM、AFM 和 XRD 分别测量 TiN 涂层的化学成分、表截面微观结构和相组成,利用纳米压痕仪和旋转式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考察 TiN 涂层试样的综合力学性能和与铝对摩时的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基体偏流增加对 TiN 涂层的化学组成影响较小。随着基体偏流的增加,TiN 涂层的横截面形貌逐渐细化。涂层表面具有由岛状微凸起组成的微结构,随着基体偏流的增加,微凸起尺寸和数量逐渐减小,表面粗糙度逐渐降低。不同基体偏流条件下制备的涂层均具有明显的 TiN(111)择优生长趋势。当基体偏流从 0.1 A 增加到 1.5 A 时,TiN 涂层的晶粒尺寸明显减小,涂层的综合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高。TiN 涂层试样与铝对摩过程中主要发生粘着磨损和磨料磨损,涂层试样对铝的减摩抗磨性能与对摩过程中的铝粘着面积呈负相关。结论:基体偏流对等离子体增强磁控溅射 TiN 涂层的表截面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行为影响显著,基体偏流为 1.5 A 时制备的 TiN 涂层具有最低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分别为 0.41×10?15 和 3.03×10?15 m3 / (N·m)。研究结果对铝成型模具表面高性能长寿命防护涂层的研究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沙小花, 李金彦, 周波, 岳文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79-89.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2121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聚晶金刚石(Polycrystalline diamond, PCD)机具在钻探破岩与切削过程中服役于边界润滑环境,湿度条件是影响其摩擦磨损性能及切削钻进效率的重要因素。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金刚石微粉表面沉积厚度为~500 nm 的钛薄膜,并选用镀钛金刚石微粉为原料烧结聚晶金刚石(Ti-polycrystalline diamond, Ti-PCD)。研究了 Ti-PCD 在 5%~50%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 RH)条件下对磨氮化硅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 SEM、XRD、AES 等表征镀钛金刚石微粉和 Ti-PCD 的微观组织、表面形貌及相结构。采用光学显微镜、白光三维形貌仪、拉曼光谱仪分析 Ti-PCD 和氮化硅球的磨损形貌。结果表明,Ti-PCD 中金刚石晶粒与粘结剂钴界面处形成碳化钛过渡层。在相对湿度为 5%~50% RH 条件下,氮化硅磨斑处的碳质转移膜是影响 Ti-PCD 稳态摩擦因数的主要原因。5% RH 干燥环境下,摩擦滑移过程中碳原子重杂化过程形成连续均匀的碳质转移膜,获得超低的稳态摩擦因数 0.034。Ti-PCD 表面相对较疏水,水分子钝化作用减弱,有助于形成具有减摩作用的碳质转移膜,致使湿度环境下的稳态摩擦因数比传统 PCD 降低~30%。Ti-PCD 磨损在 5%~50% RH 湿度范围内逐渐减轻。Ti-PCD 中的碳化钛相发挥结合桥作用,利用界面效应强化粘结剂钴和金刚石的界面结合,抑制摩擦滑移过程中的金刚石颗粒剥落,提高 Ti-PCD 的耐磨性。应用金刚石微粉表面涂层技术制备减摩 Ti-PCD,从界面结合和补强增韧方面强化金刚石与粘结剂钴的界面状态,对设计制造高效长寿钻探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 张绍筠, 岳文, 王艳艳, 黄海鹏, 张广安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90-99.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21229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固-液复合润滑系统是获得高燃油经济性和高耐用性发动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极压抗磨剂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inc dialkyldithiophosphate, ZDDP)、清净剂高碱基磺酸钙(Over-base calcium sulfonate, OBCaSu)与分散剂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 (Polyisobutylene succinimide, PIBSI)作为配方润滑油中使用最广泛的三种润滑油添加剂,与常用发动机表面强化薄膜类金刚石(Diamond-like carbon, DLC)薄膜复配下摩擦学性能的相关研究仍较少。利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方法制备 a-C 薄膜,通过 CSM 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 ZDDP 与 OBCaSu(ZDDP+OBCaSu)、ZDDP 与 PIBSI(ZDDP+PIBSI)复配条件下 a-C 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并利用拉曼光谱、SEM 和 EDS 能谱等手段分析摩擦化学反应,探究摩擦机理。结果表明,ZDDP、ZDDP+OBCaSu 和 ZDDP+PIBSI 润滑三种润滑条件下,GCr15 钢和 a-C 薄膜磨损表面形成含磷酸盐的摩擦反应膜,两者摩擦学性能随润滑剂的变化规律相似。ZDDP+OBCaSu 复配润滑下,磨损表面形成的 Ca3(PO4)2 和 Zn3(PO4)2 复合摩擦反应膜可以提高 GCr15 钢和 a-C 薄膜的抗磨损性能。ZDDP+PIBSI 复配润滑下,GCr15 钢和 a-C 薄膜摩擦学性能下降。通过对比研究传统润滑油添加剂在 GCr15 钢和 a-C 薄膜表面的摩擦学行为和摩擦化学反应机理,为 a-C 薄膜在发动机系统中应用以及研发适配 a-C 薄膜的润滑油配方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
  • 李星亮, 岳文, 康嘉杰, 孟德忠, 王成彪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100-107.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21209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钛及其合金具有优良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武器装备领域,但在磨料条件下易黏着、不耐磨的特性限制了其使用。为了提高钛在磨料作用下的减摩抗磨性能,以 TA2 钛为研究对象,使用激光加工技术在 TA2 样品表面上制备点阵微织构,然后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点阵微织构表面制备类金刚石碳(Diamond-like Carbon, DLC)薄膜,形成 DLC 复合微织构;采用 MS-T3000 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 DLC 复合微织构表面在磨料作用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 拉曼测试、有限元分析等手段研究钛表面 DLC 复合微织构的摩擦磨损机理。结果显示 DLC 复合微织构表面可有效提高钛在磨料条件下的减摩抗磨性能,且同等条件下,点阵密度对 DLC 复合微织构样品表面摩擦因数的影响最大,单位面积点阵边缘密度值与样品表面磨损率有关,且二者基本呈正线性关系。揭示了 DLC 复合微织构在磨粒磨损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 并从织构边缘的破坏提出磨损机理,研究结果可为钛在磨料磨损条件下的应用提供理论和设计依据。
  • 等离子体热源喷涂
  • 张惠宇, 刘森辉, 邓世杰, 李长久, 李成新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108-116.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3031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提高基体温度或粒子温度可以突破大气等离子喷涂涂层结合率一般不超过 1 / 3 的瓶颈,然而目前粒子温度难以通过提高功率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基于大气层流等离子喷涂的相关研究证明了层流等离子射流具有射流长度长、速度低、能量密度高等特点,能够有效通过提高粒子在等离子射流的滞留时间从而实现对粒子的充分加热。为了研究层流等离子喷涂高熔点 Mo 涂层的结构演变规律与关键影响因素,并推导出金属与陶瓷涂层的一般沉积行为,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三种喷涂参数下制备的 Mo 涂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喷涂过程中,在等离子射流以及高温粒子对基体的原位加热作用下,Mo 的氧化物蒸气能够在等离子射流扫掠中与扫掠后附着、沉积在涂层表面,从而影响后续 Mo 粒子的沉积而改变涂层的微观结构。涂层的结构主要与 Mo 粒子的蒸发和基体温度有关。粒子蒸发越剧烈,基体温度越高,涂层越趋向于呈现出多孔岛状凸起结构;粒子蒸发越弱,涂层越趋向于呈现出层状结构,有利于实现低氧化、高致密金属涂层的制备,拓宽等离子喷涂的应用。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揭示层流等离子射流中的粒子大量蒸发现象与气相沉积过程,为其作为一种大气环境物理气相沉积的实施方式奠定了基础。
  • 王瑞, 李嘉杞, 王海斗, 马国政, 柳建, 孙晓峰, 郭岩宝, 赵海朝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117-125.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3033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分形几何可以用来描述涂层的表面形貌和复杂性,分形维数可实现形貌结构的定性描述向定量表征转变。为研究超音速等离子喷涂层界面结合行为与其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采用对比试验研究喷涂距离、喷涂电流等工艺参数对涂层结合界面形貌和结合强度的影响,并引入分形理论对界面结合行为进行定量表征,进而探究结合界面形貌、结合强度、分形维数三者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相比于喷涂电流,喷涂距离对分形维数的影响更为显著。当喷涂距离为 80 mm 和 100 mm 时,随着喷涂电流从 400 A 增大到 500 A,分形维数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最小为 1.115 0;当喷涂距离为 120 mm 时,粒子在等离子焰流中的飞行时间增长,随电流增大,涂层界面分形维数则先增大后减小。界面分形维数与涂层结合强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对应关系。当分形维数在一定范围内呈增大趋势时,涂层 / 基体结合界面处孔隙减少、结合强度增大。 因此,涂层 / 基体结合行为的分形特性研究对评价涂层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张盼盼, 孙宇海, 孙磊, 李波, 张群莉, 姚建华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126-134.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21209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等离子喷涂热障涂层在高温环境下服役易受熔融腐蚀盐渗透而过早剥落失效,研究激光合金化掺杂自愈合材料 TiC 对热障涂层热腐蚀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Atmospheric plasma spray,APS)在 Inconel 718 镍基高温合金表面制备 NiCrAlY 粘结层,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 NiCrAlY 粘结层上制备 8 wt.%氧化钇部分稳定的氧化锆(8 wt.% yttria partially stabilized zirconia,8YSZ)陶瓷层,构建典型双层结构热障涂层体系。采用 1 kW 光纤耦合激光器将自愈合材料 TiC 熔于 8YSZ 热障涂表层,并考察其在 900 ℃下 25%NaCl+75%Na2SO4混合熔盐中保温 4 h 的热腐蚀行为。结果表明,与等离子喷涂涂层相比,激光合金化改性热障涂层表面更加光滑,分布有网状裂纹,且结构致密。等离子喷涂涂层的热腐蚀产物主要是针状颗粒 Y2(SO4)3 和 m-ZrO2,但仅有较少的热腐蚀盐渗透至激光合金化改性热障涂层内部,其热腐蚀产物为 Y2(SO4)3 和少量的 TiO2。激光合金化改性热障涂层的抗热腐蚀性能较等离子喷涂态热障涂层提升 55.5%,一方面激光合金化改性层组织致密,可阻止热腐蚀盐渗透至涂层内部,另一方面,激光合金化改性热障涂层表面粗糙度更低,能减少与热腐蚀盐的接触面积。此外,自愈合材料 TiC 在高温下发生氧化反应引起体积膨胀,实现裂纹的部分自愈合效应,进一步阻止了热腐蚀反应的发生。采用激光表面改性技术将自愈合材料 TiC 引入热障涂层,激光合金化改性热障涂层不仅具有光滑的表面形貌,还具有致密的微观组织结构;同时自愈合材料 TiC 在高温环境下的裂纹自愈合效应有助于抑制热腐蚀盐的渗透, 最终提高热障涂层的抗热腐蚀性能。
  • 李薇, 张虞昕, 于昂, 金国, 王浩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135-144.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3031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日益推进,舰船表面使用的铝合金部件面临着海洋腐蚀的风险。为进一步提升铝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增长其使用寿命,通过爆炸喷涂技术于铝合金基体上制备 AlCuFe 和 AlCuFeSc 准晶涂层,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 射线衍射仪(XRD)表征准晶粉末及涂层的微观及物相组织结构,进一步利用拉伸试验机、电化学工作站等分析涂层的结合力及耐蚀性能,研究准晶相含量与涂层耐蚀性能间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爆炸喷涂制备的 AlCuFe 和 AlCuFeSc 涂层致密度高且与基体结合良好,结合强度分别为 51.9 MPa、51.2 MPa。经 700 ℃退火处理后的涂层准晶相含量分别由 49%、38%提升至 93.2%、92.5%。退火前的准晶涂层耐腐蚀性能与基体相近,退火后的准晶涂层自腐蚀电流密度仅为铝合金基体的 1 / 5,证明准晶相含量提升增强了涂层的耐蚀性能。同时盐水静态挂片测试 336 h 后,退火处理的涂层表面未生成明显的腐蚀区域,准晶相含量提升促使表面生成的氧化铝钝化层为基体提供了良好的保护,研究可以为未来舰船使用铝合金表面的腐蚀防护提供新思路,同时也可为铝基准晶涂层的制备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 李昱鹏, 孟祥任, 刘玉霞, 霍磊, 雷明凯, STARINSKIY Sergey V, TEREKHOV Vladimir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145-154.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301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液滴撞击固体表面是自然界的常见现象,研究超疏水表面的液滴撞击对其润湿性的影响,对于超疏水性材料的潜在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采用 3、10、20 min 氧等离子体处理(OPT)和 1 min 八氟环丁烷等离子体聚合沉积(PPD)的等离子体方法改性聚四氟乙烯(PTFE)表面,获得具有不同尺寸和间距的微 / 纳米锥的超疏水 PTFE 表面,研究射频等离子体改性 PTFE 表面的液滴静态接触角、滚动角及液滴撞击动力学行为,分析在不同个数液滴撞击后 PTFE 表面的润湿性和液滴撞击行为变化,确定 PTFE 表面液滴撞击起电效应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通过 1~9 个液滴撞击后,PTFE 表面的静态接触角随撞击液滴数量增加而减小,导致静态接触角低于 150°;液滴滚动角随撞击液滴数量增加而增大,造成液滴滚动角高于 10°。 撞击液滴的接触时间随撞击液滴数量增加而增大,回弹系数随撞击液滴数量增加而减小。随撞击液滴数量增加,回弹液滴的正电荷和 PTFE 表面的负电压增大,PTFE 表面的负电荷对液滴产生强吸引作用,导致低粘附超疏水性被破坏。3 min OPT 和 1 min PPD 改性 PTFE 表面的纳米锥间距小,密度大,表面负电荷量增加明显,造成 PTFE 表面的疏水性降低的程度最显著。 研究结果可为改善超疏水稳定性的表面织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宋靖东, 何卫锋, 罗思海, 曹振阳, 梁晓晴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155-162.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2123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ISI 9310 钢是一种高强度渗碳齿轮钢,具有较好的韧性。服役过程中,齿面极易发生磨损和接触疲劳失效损伤。为有效改善 9310 齿轮钢的耐磨损和抗接触疲劳性能,实现磨损和接触疲劳性能协同强化,提出采用激光冲击(LSP)+渗碳(LC) 复合强化的技术思路,采用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对 AISI 9310 钢基体进行前处理,再对其开展低温渗碳热处理。为进一步研究 LSP 和 LC 对 9310 齿轮钢微观组织形貌的影响规律,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表征渗碳层微观组织形貌和截面方向的晶体学特征,并对试件截面方向的硬度进行考核。研究结果表明,AISI 9310 钢的渗碳层厚度约为 14 μm, 最大硬度约为 305.67 HV,硬化层厚度约 300 μm;LSP 前处理后,渗碳层厚度提升到 23 μm,最大硬度提升到 328.87HV,硬化层厚度提升到约 700 μm。对比发现,LSP 前处理分别可将 9310 钢低温渗碳层厚度提升 64.3%,渗碳层硬度提升 23.17 HV, 硬化层深度提升 133%。这主要是低温渗碳对 9310 钢的 Kernel 平均取向差(KAM)和小角度晶界影响较小,但是 LSP 前处理可引入塑性变形并提升小角度晶界比例,有助于碳元素扩散,促进 9310 钢低温渗碳行为,提升渗碳层厚度、硬化层硬度和厚度。初步解决了 LSP 前处理诱导微观组织缺陷促进碳元素扩散的问题,可为 LSP 复合强化提升航空齿轮关键部件服役寿命提供技术支撑。
  • 刘磊, 李来时, 吴玉胜, 王昱征, 张伟, 鲍泽斌, 乔自平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163-177.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212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铝合金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铝合金表面防腐技术前景十分广阔。采用恒流的方式分别在 7075、7A04 和 2A12 三种不同铝合金基体表面进行黑色微弧氧化膜层的制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 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测试仪、摩擦磨损试验机和电化学试验研究不同铝合金基体表面黑色微弧氧化膜的微观组织、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随着膜层厚度的增加,膜层的致密度大幅提高,平均孔隙率降低至 0.8%,膜层中 α-Al2O3的比例增加,耐磨性显著提高,在黑色陶瓷颗粒的自润滑作用下,复合膜层的摩擦因数从 0.6 降至 0.3,摩擦曲线的变化趋势更平稳。黑色膜层厚度从 40 μm 提高到 60 μm,三种铝合金基体的黑色氧化膜层均明显提高,最高达到 916 HV。电化学试验结果 60 μm 黑色微弧氧化膜层的腐蚀电流密度比 40 μm 的降低两个数量级,自腐蚀电位可提高 200 mV,钝化性能增强,膜层耐蚀性显著提升。
  • 万俊豪, 但敏, 黄佳俊, 唐国庆, 黄熠, 金凡亚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178-185.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3031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筒状件内壁表面化学惰性较高导致与金属涂层结合强度差的问题,采用射频辉光放电对其内表面进行活化处理来提高其表面活性。通过接触角测试和红外光谱分析,探究等离子体处理气压、射频电源功率、处理时间和离子种类对活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射频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后 CFRP 筒状件内壁表面等离子体活化效果明显,表面能显著提高。其他工艺参数相同情况下,活化效果随气压增大先提升后降低,随射频电源功率和处理时间的增大而提高,以氧等离子体活化效果最佳。其中,在处理气压 0.5 Pa、射频电源功率 500 W、处理时间 60 min、氧等离子体条件下效果最为显著,水和二碘甲烷的接触角分别由 71.29°、49.36°降低到 4.93°、5.39°,表面能从 38.85 mJ·m?2 提升到 74.73 mJ·m?2 。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的 CFRP 中 C-H 和 C≡C 等非活性键被打断,带有 C=O 的醛基和羧基活性基团增多,浸润性大幅提高。活化后的 CFRP 基体与金属薄膜的膜基结合力由不足 0.1 MPa 提升至 0.49 MPa。研究通过射频辉光放电对 CFRP 筒状件内壁表面进行活化处理,为制备高结合强度的金属涂层打下基础。
  • 等离子弧增材制造
  • 吴向举, 郭登极, 林建军, 王序进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186-194.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2123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等离子弧增材制造技术具有低成本、高沉积率和高材料利用率等优势,对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及军事医学等领域的大型复杂零件制造具有重要意义。但等离子弧能量密度高及钛合金热导率低的特性,导致钛合金沉积零件成形性差,且易生成粗大柱状晶。另外,等离子弧增材制造工艺参数多和调控难的特点,限制了满足力学标准的增材制造工艺参数的快速制定。 采用正交试验法、金相组织分析及组织与力学能关系表征等手段,研究等离子弧增材制造 Ti-6Al-4V 工艺参数对成形性、显微组织及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弧工艺参数对成形性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基值电流(Ib)>峰值电流(Ip) >占空比(Idcy)>送丝速度(TWFS)>沉积速度(Ts)>脉冲频率(FP),且基值电流对单道沉积层的熔宽、余高和成形性的影响最大;对平均晶粒尺寸的影响程度依次为 TsFPTWFSIbIpIdcy,沉积速度越大,晶粒尺寸越小,脉冲频率影响次之;对显微硬度影响程度依次为 TsIdcyTWFSIbFPIp,沉积速度对平均晶粒尺寸和显微硬度影响最大,峰值电流对平均晶粒尺寸及显微硬度的影响有限。研究结果可为等离子弧增材制造及再制造工艺提供理论依据,并为野外矿山机械、海洋船舶、工程装备平台及石油化工装备等受损零件的快速修复提供工艺调控技术参考。
  • 张志强, 勾青泽, 刘博, 张天刚, 路学成, 徐连勇
    中国表面工程. 2023, 36(6): 195-204.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22122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电磁动力学、流体力学及热力学等理论以及高速摄像与电信号采集原位测试手段,考虑等离子体中的金属蒸汽行为建立电弧熔滴一体化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研究双相不锈钢脉冲电弧等离子体的传热传质行为。结果表明,电弧等离子体温度峰值分布在熔滴轴线两侧并与电流值呈正相关,在熔滴缩颈至过渡阶段,基板上表面由电弧等离子体的非对称性影响造成温度分布不均匀;电弧等离子体的流场分布结果与温度场类似,但不同时刻速度峰值除与电流值相关,还与熔滴的过渡状态有关,随着熔滴过渡进行,电弧等离子体的高温区和高速区皆向基板压缩;在熔滴缩颈之前,铁蒸汽随着电流增大逐渐向轴线压缩,在熔滴下方质量分数可以达到 100%;在熔滴缩颈之后,熔滴上下的高浓度铁蒸汽会增大等离子体的电导率, 进而促进熔滴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