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3-19
  

  • 全选
    |
    表面工程
  • 杨奇彪,陈中培,陈列,娄德元,刘顿,班内特·彼得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1-8.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712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硬质合金刀具表面浸润性对提高刀具寿命和工件加工表面质量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波长1064 nm纳秒脉冲激光在硬质合金YG3表面加工微凹坑阵列,运用光学显微镜、光学轮廓仪和接触角测量仪分别测量微凹坑形貌和表面接触角,研究不同激光功率、扫描次数和微凹坑间距对表面形貌和接触角的影响规律。建立微凹坑几何形貌模型,基于Wenzel理论分析微凹坑形貌变化对表面接触角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平均功率和扫描次数的提高,微凹坑的直径和深度均增大;随着间距的减小,微凹坑分布密度增大。3种条件下表面粗糙度率均增大,表面接触角余弦值随粗糙度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成正相关,所以接触角随粗糙度率增加而降低。通过实际接触角与推导接触角的曲线拟合得到了接触角方程。
  • 杜锦铮,路媛媛,陈浩,郭溪溪,林守钢,刘德健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9-16.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712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透平叶片易受点蚀、水蚀甚至断裂的问题,采用25 mm×8 mm矩形光斑激光固溶时效对17-4PH沉淀硬化不锈钢进行表面强化,利用光学显微镜、XRD、SEM、EBSD、显微硬度计、拉伸试验机对激光固溶硬化层的显微组织、物相、硬度、拉伸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固溶时效相比,激光固溶硬化层有明显的ε-Cu与残余奥氏体的衍射峰,激光快速加热、冷却条件下形成的高密度位错、空位等显微缺陷有利于时效过程中析出ε-Cu、NbC等强化相,其与高密度位错的交互作用使得位错运动能量增高;同时激光固溶硬化层最大厚度约3.5 mm(HV>400),硬度最高达500 HV,比基体高130~140 HV,且从表及里呈梯度分布;测试其抗拉强度为1 290 MPa,约为未处理叶片基体的1.5倍,同时保持良好的塑性,完全适用于需局部选区固溶时效强化的透平叶片。
  • 耿明睿,陈皎,杨竹芳,刘梅军,何光宇,王学德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17-26.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801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自主搭建气流喷射式冲蚀试验平台上,采用不同粒径的石英砂,对TC4钛合金进行冲蚀试验;利用电子天平、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应力仪对试件表面冲蚀质量损失率、冲蚀区微观形貌及应力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TC4钛合金表面的冲蚀损伤机理显著依赖于砂尘粒径,并在400 μm处发生机理转变。砂尘粒径小于400 μm时,TC4钛合金表面冲蚀质量损失率小于0.4 mg/g,其表面损伤形式以犁削、切削、铲削以及点坑等塑性损伤为主;砂尘粒径大于400 μm时,TC4钛合金表面在高应变率条件下发生表观韧脆转变,质量损失率突增至0.8 mg/g以上,损伤形式以解理破坏、脆性剥落为主。基于解理断裂的双判据模型,解释了砂尘粒径高于400 μm时TC4钛合金表面发生的脆性剥落现象。
  • 严靖钰,刘亚,吴长军,彭浩平,涂浩,苏旭平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27-35.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8011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900、950和1 000℃含Zn蒸汽的低氧压下对4种Fe-Al-Cr合金进行了预氧化实验,时间为1~5 h。Zn/ZnO粉末加热后提供的氧压在10-21~10-18 MPa之间。结果表明:经1 000℃预氧化1 h,Fe-1.2Al-2Cr合金表面的组织是ZnM2O4(M∶Al+Cr)+ZnO+α-Fe,Fe-2Al-3Cr及Fe-3Al-4Cr合金的表面组织是ZnM2O4+α-Fe,Fe-3Al-6Cr合金的组织是ZnM2O4+M2O3。合金中随Al、Cr元素少量的增加,表面氧化物增加,其中的Al含量快速增加;表面褶皱程度降低,突出的α-Fe相数量减少,向圆粒状转变。延长预氧化时间与提高预氧化温度都可以使表层的α-Fe相减少,氧化物面积增加。Zn在试样表面分布均匀,会渗入α-Fe相,会与表层的铝铬氧化物反应生成ZnM2O4相。
  • 彭书浩,李慕勤,刘勇,王晶彦,李建军,王娇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36-45.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7102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制备一种能提高医用纯Mg微弧氧化膜层的耐蚀性和生物活性的膜层,对纯Mg表面进行超声微弧氧化(Ultrasonic micro arc oxidation,UMAO),再将不同浓度的中药提取物葛根素添加到偶联剂硅烷水解液中,通过浸渍,获得载药膜层。通过SEM观察膜层表面形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官能团,并进行润湿角、电化学腐蚀及模拟体液浸泡试验。结果表明:载药膜层有Si-O-Si骨架和苯环官能团产生,起到了封孔的作用,复合膜层润湿角增加了48°,自腐蚀电流降低一个数量级,阻抗提高了约188 kΩ。模拟体液浸泡膜层表面有羟基磷灰石(Hydroxylapatite,HA)生成。纯Mg经UMAO,浸渍硅烷并载葛根素(1.2 mg/mL),阻抗是UMAO组的7倍,Ca/P比达到1.55,形成的复合生物膜层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和生物活性。
  • 金恩姬,唐美雄,赵云彪,韩冬,张坤,魏炳忱,赵子强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46-52.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71019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晶合金有潜力成为新一代核材料,离子辐照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决定了其使用价值。在不同剂量的Au离子辐照下,探讨了Zr50.7Cu28Ni9Al12.3非晶合金力学性能的变化过程。原子力显微镜以及正电子湮没寿命谱分析表明,在离子辐照后,非晶合金的自由体积尺寸增大、密度下降,总自由体积增加。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辐照剂量在达到50 dpa时非晶合金开始有纳米晶析出,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纳米晶尺寸在增加、密度变大。纳米压痕试验表明,离子辐照后非晶合金的硬度减小,在高剂量时硬度又有增加的趋势。离子辐照下非晶合金的硬度变化是自由体积以及纳米晶竞争的结果。自由体积使非晶合金软化,纳米晶析出使非晶合金硬化。
  • 姜其立,王浩琦,周晗,庞盼,刘建武,廖斌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53-60.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712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极端工况对关键部件涂层的性能要求较高,作为常用涂层,薄类金刚石(Diamond-like carbon,DLC)膜因其厚度的局限性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性能需求,因此超厚DLC膜的制备工艺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采用双弯管磁过滤阴极真空弧沉积技术制备多层Ti掺杂DLC膜,并通过显微维氏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能谱仪(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光电子能谱仪(XPS)、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Raman)等对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薄膜的沉积速率最高可达0.40 μm/min;随着沉积过程中C2H2流量的增加,Ti掺杂DLC膜中超硬TiC相的相对含量降低,因此导致膜硬度降低,同时热稳定性变差;通过金属掺杂以及多层复合结构的方法能够有效制备低内应力的DLC膜,同时实现超厚DLC膜(最高可达42.3 μm)的制备。
  • 王军军,何浩然,黄伟九,王林青,陈环谷,王汝强,王佳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61-67.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80108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钛合金(Ti6Al4V)表面制备Cr、Cr/CrN和Cr/CrN/CrNC过渡层结构的类金刚石(DLC)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与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薄膜的结构和表面形貌,利用纳米压痕仪、薄膜内应力测试仪、划痕测试仪、摩擦试验机和二维轮廓仪研究薄膜的硬度、内应力、结合力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随着Cr基梯度过渡层的引入,DLC薄膜的内应力逐渐下降,结合力逐渐上升。Cr/CrN/CrNC/DLC薄膜具有优异减摩抗磨性能,摩擦因数和磨损率低至0.09±0.02和(1.89±0.15)×10-7 mm3/N·m。试验结果对钛合金表面高性能DLC薄膜制备及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 谭超,何卫锋,曹鑫,廖斌,何光宇,杨竹芳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68-76.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7112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304不锈钢耐磨损性能,采用磁过滤阴极弧等离子体沉积的方法制备TiAlSiN多层梯度涂层,研究多层梯度结构对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纳米压痕仪和划痕仪等方法对涂层的表面形貌、物相结构以及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并通过MST-3001摩擦磨损试验仪测试不同结构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与TiAlSiN单层涂层相比,TiAlSiN多层梯度涂层具有更高的结合力和韧性;两种涂层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都远小于304不锈钢,其中TiAlSiN多层梯度涂层具有比单层涂层更低的磨损率,磨损率由2.6×104 μm3/(N·m)降至8.5×103 μm3/(N·m),降低了67.8%,TiAlSiN多层梯度涂层磨痕表面光滑致密,主要磨损机制为轻微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的协同作用。
  • 唐鹏,黎海旭,吴正涛,代伟,王启民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77-85.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7103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真空度的要求,制备氮化物涂层时将不可避免的会有氧的存在,因此了解氧元素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IPIMS)技术在Ar/N2/O2混合气氛下制备AlCrSiON涂层,研究氧含量(0%~30.4%,原子数分数)对涂层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AlCrSiN涂层由fcc-CrN、β-Cr2N和hcp-AlN组成,AlCrSiON则由(Cr, Al)N、立方Cr2N和(Cr, Al)(O, N)组成。AlCrSiN涂层硬度为(14.3±1.8) GPa,随着氧含量增加至24.3%,涂层硬度增加至(20.1±3.0) GPa;继续增加氧含量则将导致涂层硬度下降。当环境温度由室温增加至400℃,涂层摩擦因数由0.6~0.7增加至0.9;温度升至800℃,涂层摩擦因数降至0.4。氧含量对涂层高温摩擦因数的影响较小,对涂层的磨损率却有着重要影响。当氧含量为30.4%时,AlCrSiON涂层具有最优耐磨损性能。
  • 时龙,辛丽,王福会,陈庆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86-96.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7110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MCrAlY涂层与DD98M合金的互扩散行为,采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在DD98M合金表面制备了NiCrAlY与NiCoCrAlY涂层,运用XRD、SEM/EDS、EPMA、TEM等方法分别分析了两种MCrAlY涂层对DD98M合金恒温氧化及互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050℃氧化100 h后,NiCrAlY和NiCoCrAlY涂层表面均形成了一层连续致密的以α-Al2O3为主的保护膜,显著提高了DD98M合金的抗氧化性能。两种MCrAlY涂层与DD98M合金之间形成了因互扩散而导致的互扩散区(IDZ);在NiCoCrAlY涂层试样中还形成了二次反应区(SRZ),但在NiCrAlY涂层试样中却并未发现。NiCoCrAlY涂层试样形成的SRZ中析出了很多针状与颗粒状的μ-TCP相;NiCrAlY涂层试样,合金基体γ/γ'结构中γ'相的体积分数没有明显增加,基体的化学组成与原始成分相比也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因此抑制了SRZ的形成。
  • 冉红锋,肖将楚,朱毅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97-107.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8012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铝合金盘基片镀镍过程中产生的凹点型缺陷导致基片报废的问题,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聚焦离子束显微镜对计算机硬盘用铝合金盘基片的微观组织缺陷进行分析,并通过实验室模拟化学镀镍前处理过程,观察前处理对铝合金盘基片表面形貌、相分布与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现在前处理过程中铝合金表面析出相周围的铝基体发生溶解,造成析出相脱落,形成微孔。而深度较大的微孔由于气体难以及时排出,溶液难以浸没,造成微孔底部Zn覆盖较少。说明在镀镍过程中,基片浸入镀镍溶液时深度较大的微孔中的气体同样无法全部及时排除,造成微孔处无法发生镀镍反应,使得微孔处形成孔洞,最终造成镀层表面的凹点型缺陷。
  • 郝松松,孙晓峰,宋巍,李占明,邱骥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108-115.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8012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增强传统环氧树脂涂料的耐腐蚀性能,将改性石墨烯与涂料复合,制备了不同石墨烯含量的复合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接触角测定仪、显微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多功能表面测试仪等表征了添加不同含量石墨烯涂层前后的截面形貌、接触角、耐热性能以及摩擦磨损性能;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IS)、极化曲线研究涂层浸泡在3.5% 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并通过中性盐雾试验测试不同石墨烯含量涂层的耐盐雾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当石墨烯添加量为1%时,涂层各方面性能相对最佳。与未添加改性石墨烯涂层相比,改性石墨烯涂层的接触角增加5°,疏水性能增加;平均摩擦因数从0.28降至0.08,耐磨损性能提高;自腐蚀电流减小,自腐蚀电位正移耐腐蚀性能显著增强;1 800 h盐雾试验中1%石墨烯涂料样板未发生明显腐蚀。
  • 鞠鹏飞,赵祥妮,熊亮亮,刘昭,于美,刘建华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116-125.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7101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荧光剂是监测铝合金早期腐蚀常用的一种技术。文中研究了荧光剂的种类和浓度对铝合金防护涂层腐蚀监测敏感性的影响。通过荧光光谱研究了8-羟基喹啉、桑色素和香豆素3种荧光剂对Al3+和pH的荧光响应;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荧光显微镜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荧光剂添加对膜层完整性、耐蚀性及腐蚀监测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8-羟基喹啉对Al3+浓度变化有明显的荧光响应,香豆素对pH的变化有明显的荧光响应。8-羟基喹啉和香豆素的添加对溶胶液和溶胶凝胶膜层未产生明显影响,添加荧光剂的溶胶液保持稳定,膜层致密且与基体结合强度高。荧光剂的添加增强了膜层的防护性能,8-羟基喹啉对金属腐蚀表现出缓蚀作用。8-羟基喹啉和香豆素都可以监测腐蚀,在含有8-羟基喹啉的膜层中最早监测到的荧光点尺寸更小,约20 μm,因此8-羟基喹啉表现出更高的腐蚀监测敏感性。
  • 刘建华,刘永葆,刘莉,贺星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126-136.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7111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CFD模拟获得的气膜冷却涡轮导叶不均匀温度场,考虑TGO热生长增厚和合金材料的塑性和蠕变行为,对涂层热应力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高温区域出现在叶盆和叶背中后部,以及叶栅入口处端壁边缘,涂层使得叶身处合金材料最高温度下降了30℃。在高温工作初期,涂层热应力集中范围更广,易发生早期开裂,而随着高温时间累积,合金材料的蠕变和塑性行为减小了涂层及合金的应力集中范围,并在200~400 h内趋于稳定。TC在叶身处的应力集中区出现在邻近尾缘区域、叶背最大曲率处,以及进气边靠近上下端壁的气膜孔区域;在端壁处的应力集中区初期主要出现在叶栅入口处的进气侧边缘和上端壁气膜孔区域,高温工作时间累积后仅集中在上端壁气膜孔区域。TGO热生长区域应力集中明显,400 h后厚度达到4.79 μm,易诱发涂层剥落。
  • 李永甲,李淑浩,柯成竹,程旭东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137-142.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7121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喷雾造粒和高温焙烧制备Ni2Cr(BO3)O2粉末后利用等离子喷涂得到一种高红外发射涂层,并研究了该种涂层的红外发射性能。SEM观察涂层的表面、断面形貌,发现涂层与基体结合紧密、无脱落;XRD对焙烧后的粉末物相组成进行了表征,主要以Ni2Cr(BO3)O2为主。对涂层红外波段发射率的测试表明,在0.76~2.5 μm波段的发射率为0.896、2.5~14 μm波段发射率为0.925,具有优异的红外发射性能。Ni2Cr(BO3)O2晶胞内的畸变、非对称性以及电子转移跃迁是导致Ni2Cr(BO3)O2这种材料具有高红外发射率的主要原因。Ni2Cr(BO3)O2涂层能够经受37次“900℃~水冷”热震循环。该种涂层由于其高红外发射性能、优异的耐热震性能和热稳定性能而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毛家玮,丁思宇,李永甲,闵捷,曾鲜,程旭东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143-151.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71229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热喷涂粉末由小颗粒粉体混合团聚制得,流动性差、致密度低,制得的涂层均匀性差、性能不稳定。以有机金属盐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及喷雾干燥法制备出氧化钛质量分数为13%的氧化铝-氧化钛(AT-13)复合前驱体粉末。采用TG-DSC、XRD、FESEM、霍尔流量计研究了粉体反应机理、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及流动性能,同时利用维氏硬度计、FESEM-EDS对制得的涂层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凝胶经喷雾干燥工艺后可获得球形Ti(OH)4/AlOOH复合粉体,直径约为40 μm;与传统团聚粉体相比,前驱体粉末流动性更为优异,为43 s/50 g;由该粉末制得的涂层表面光滑、元素分布均匀、力学性能稳定、耐磨损性能优良,平均显微硬度达873.8 HV0.3,磨损量较团聚粉末涂层减少三分之一。
  • 杜辉辉,赵运才,黄丽容,上官绪超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152-160.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71009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激光重熔轨迹对喷涂Fe基Ni/WC金属陶瓷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利用火焰喷涂设备在45钢基体表面制备Fe基Ni/WC金属陶瓷涂层,分别采用矩形、平行、圆形3种扫描轨迹对涂层表面进行激光重熔。利用SEM、EDS、XRD等分别测定涂层显微组织、微区组织成分、物相结构和残余应力。利用MMG-1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常温干摩擦磨损实验。结果表明:圆形扫描轨迹下的重熔层组织结构为晶粒更为细小的等轴晶,增大了裂纹源形成和扩展的阻力。重熔层主要为α(Fe, Ni)、M23C6和WC、W2C等硬质相颗粒,起到弥散强化和固溶强化的作用,进而提高重熔层硬度。圆形轨迹重熔层较其他两种轨迹表现出更好的摩擦性能,硬质相颗粒镶嵌在软质基体中,起到强韧结合的作用。圆形轨迹下的磨损量较矩形轨迹降低了58.3%,残余应力降低了14.5%;硬质相和氧化膜的协同作用使得重熔表面变得光滑,从而降低摩擦因数。
  • 杨海欧,王猛,魏雷,林鑫,黄卫东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161-167.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8042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钨合金因具有优异的高温性能和抗蠕变、辐射、耐磨等性能在核工业、电子、兵器工业中备受关注。采用多路粉末送进的激光立体成形方法在碳钢基体表面制备了不同组分的Wi-Ni合金材料,研究了激光工艺参数对单道单层和单道多层W-Ni合金的微观组织的影响,利用CA模型进行了W-Ni合金的枝晶生长模拟,利用能谱和SEM表征的W-Ni合金成分及微观组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合适的激光立体成形(LSF)工艺参数下,通过多路元素混合可以形成不同组分的W-Ni合金,合金内部组织致密,主要由未完全溶化的钨颗粒,以及W-Ni、W-Ni-Fe的化合物组成;多层沉积后,合金形成了明显的分层结构,组织从底部W-Ni-Fe杂乱枝晶逐渐过渡到顶部W-Ni二元共存的形态;CA模型的计算表明,在熔池底部无法消除等轴晶带来的影响,与试验结果一致;W90%-Ni(质量分数)的强度达到了882 MPa。
  • 再制造工程
  • 郭伟,董丽虹,王海斗,向明,李慧娟,徐滨士
    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3): 168-176.
    https://doi.org/10.11933/j.issn.1007-9289.2018012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再制造工程中常见的喷涂层界面结合性能评价问题,采用脉冲红外热像技术对3Cr13合金涂层的界面脱粘缺陷进行检测评估。以信噪比(SNR)为评价标准,对比了两种不同热图序列处理方法在预处理和后处理阶段的效果。结果表明:在预处理阶段,基于表面热信号的多项式拟合算法(PF)将原始热图的信噪比由5.34提升到9.61,其效果优于基于单张图像中值滤波算法(MF);而在后处理阶段,基于单张图像的主成分分析法(PCA)对缺陷特征的表征比基于表面热信号的脉冲相位法(PPT)更加准确,第三主成分重建热图的信噪比达到17.99。综合而言,基于单张图像的热图序列处理方法在再制造喷涂层界面结合性能评价中具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