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1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5-02-19
  

  • 全选
    |
    特邀论文
  • 张 尹,李基森,齐 坤,陈 玫,娄红涛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2):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对片式电子元器件以纯Sn镀层取代可焊性优异但环保性差的Sn-Pb镀层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结果表明,Sn镀层上的“晶须”是制约其使用的主要问题,通过镀覆中间层、控制Sn层厚度、选择减小镀层压应力的添加剂、采用甲基磺酸锡体系镀哑光Sn等措施能有效抑制“晶须”的产生,获得可焊性好、能满足片式电子元器件批量生产质量要求的无铅镀层。介绍了以预镀Au、Pd取代Sn-Pb镀层的进展。
  • 专题综述
  • 陈云华,林 安,甘复兴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2): 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纳米技术应用中往往存在纳米颗粒的团聚问题以及颗粒与介质间的相容性问题。为了使纳米颗粒分散性好而且和介质相容性好,人们采用了各种方法。化学法改性是常用的方法。文中介绍了几种研究较多并广为应用的对纳米材料进行改性的化学方法。
  • 工程应用
  • 李 超,王少卿,杜建华,韩文政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2): 1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置换反应的原理将Cu2+还原为Cu原子,在纳米SiC颗粒表面形核,实现了Cu包覆纳米SiC颗粒。SEM分析表明:复合粉体包覆完全,分散均匀,无明显团聚,大部分呈球形。EDS和XRD分析表明:复合粉体在空气中会部分氧化,生成一定量的Cu2O,应用时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处理。纳米SiC颗粒表面改性后,可以改善在Cu基合金中的分散性和相容性,满足了表面改性的要求。
  • 向永华,董世运,徐滨士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2): 1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镍磷基纳米Al2O3复合电刷镀层(n—Al2O3/Ni-P)的组织特征及摩擦磨损特性,并与镍磷合金刷镀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n—Al2O3/Ni—P复合刷镀层表面粗糙度更小,组织有明显的细化倾向;当镀液中n—Al2O3含量为20g/L时,复合刷镀层的硬度最高,达561HV,是Ni-P镀层硬度的1.3倍,此时复合镀层的耐磨性也最好,磨损失重相比于Ni—P镀层,减少60%以上。
  • 王翠玲1, 吴玉萍2, 张 萍3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2):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设备制备了Fe基非晶/纳米晶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微硬度计等对涂层的微观形貌、结构特征及显微硬度进行了研究。涂层由变形带状粒子、未熔颗粒及少量孔隙组成,涂层致密。由于该方法的冷却速度高,涂层中形成了非晶,后续涂层的加热使部分非晶转变为纳米晶。涂层的显微硬度平均为1084HV0.2,明显高于基体;靠近涂层的基体表面产生了加工硬化。
  • 于鹤龙1,许 一1,刘 谦1,史佩京1,徐滨士2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2): 2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球盘式与环块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有机物修饰的纳米铜颗粒作为50CC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SEM和EDS分析了磨损表面形貌和表面膜元素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采用有机物修饰的纳米铜颗粒作为添加剂在润滑油中存在一个最佳的添加量,在此浓度下的润滑油在不同载荷条件下都具有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纳米铜粒子的加入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油品的承载能力,降低了摩擦热。综合分析认为,纳米铜颗粒的摩擦学作用机制是在摩擦接触区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形成低剪切强度的铜保护膜。
  • 刘 燕1,2,朱子新1,马 洁3,栗卓新2,徐滨士1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2):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热喷涂Zn—Al合金涂层已替代Zn及Al涂层,成为海洋环境下钢结构件腐蚀防护的首选方法。使用高速电弧喷涂和粉芯丝材技术制备了Zn—Al涂层,采用电化学阻抗谱法(EIS),结合涂层腐蚀产物X-射线衍射(XRD)及涂层腐蚀后表面形貌分析,对比研究了Zn及Zn—Al涂层的耐蚀性,并探讨了涂层的自封闭机理。结果表明,活化溶解是Zn涂层腐蚀的主要机制,在腐蚀过程中Zn涂层表现出自封闭作用,但由于腐蚀产物是疏松的,其自封闭效果微弱;Zn—Al涂层表现出了更好的耐蚀性,涂层表现出一定的自封闭效果。
  • 于 波1,2,郭志光1,2,高 平1,周 峰1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2): 3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旋涂的方法在不同基底上制备离子液体(1-烯丙基-3-己基咪唑六氟磷酸盐)薄膜,用PF—PM动静摩擦试验机评价了薄膜的摩擦学性能。羟基化基底和乙烯基化基底上制备的薄膜同钢球对摩时,具有很低的摩擦因数和很长的耐磨寿命,该薄膜有可能作为低载荷下的减摩抗磨防护涂层。
  • 李新梅,王 勇,栗文洗,韩 涛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2): 3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预处理后的基体表面形貌及分形维数,以及反应后的瓷釉涂层/金属基体的界面分形维数和密着情况,并与落球冲击结果相比较,发现喷砂除锈处理后的试样表面分形维数最大,其制备后的涂层/基体界面的分形维数最大,密着性最好。
  • 江少群1,马欣新1,孙明仁2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2): 3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无机溶胶-凝胶法制备了VO2热致变色薄膜,利用XPS系统地研究了烘干温度、真空热处理温度以及溶胶浓度对VO2薄膜中钒价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其它工艺参数不变,薄膜中V^5 被还原的程度随烘干温度和真空热处理温度升高而增大。当烘干温度、烘干时间和真空热处理时间以及真空气压相同时,随溶胶浓度减小,VO2薄膜中V^5 被还原程度存在真空热处理温度临界点,当溶胶浓度配比为1:4~1:3时,临界温度为480℃;溶胶浓度配比为1:3~1:2时,临界温度为400℃。制备高纯VO2薄膜的优化工艺参数组合为溶胶浓度配比1:3,250℃干燥2h后于450℃氢气还原3h(保持真空度为0.5Pa)。
  • 技术基础
  • 卢忠铭,高 岩,郑志军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2): 4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确定了化学镀获得不同结构Ni—Mo-P镀层的最佳工艺参数及镀液配方,探讨了络合剂、pH值、钼酸根浓度以及添加剂等参数对化学镀Ni—Mo—P合金镀层成分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柠檬酸钠作为主络合剂、醋酸钠作为辅助络合剂的络合剂体系对Ni、Mo实现共沉积有着较好的作用;Ni—Mo-P合金镀层中Mo和P含量有一定的制约关系,随着镀层中Mo含量的提高,镀层结构由非晶态向晶态转变;镀液pH值在一定范围内(pH值6.5~10)时,pH值的升高可提高沉积速度;镀液的钼酸根浓度和pH值对沉积速度的影响呈波浪形,存在一个极大值;随着沉积速度的提高,镀层的耐蚀性能也会有所改善。
  • 专家访谈
  •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2): 5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关化学镀方面的书籍、文章越来越多,读者阅后给本刊来信反映不少问题。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我国化学镀权威、本刊编委、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姜晓霞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