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1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4-06-19
  

  • 全选
    |
    特邀论文
  • 徐匡迪
    中国表面工程. 2004, 17(6):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工程师为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工程科技是工程师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手段。几个世纪以来,工程师的主要追求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对生态的无情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工程师应担负起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者的光荣使命。中国在21世纪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将更加依靠工程科技的进步,工程科学的基础要从20世纪单纯追求规模、效益的模式转向建设4R(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Remanufacture再制造)的循环经济,使工程科技不仅满足人们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还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要,工程科技将在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试验研究
  • 徐志辉 林莉 李喜孟 雷明凯
    中国表面工程. 2004, 17(6): 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厚度小于1mm的薄膜或涂层材料,研究了一种超声测厚信号处理方法。当超声波在两层或多层介质中传播时,不同界面的回波信号会相互叠加并发生干涉。当超声波在厚度L、声速v、声阻抗Z2的介质(介于声阻抗分别为Z1和Z3的两介质之间)中传播,由于界面回波的叠加与干涉,回波信号的功率谱在频率为f0=v/4L的奇数或偶数倍处出现周期性极值点。因此,当声速v已知,待测试样的厚度三可由关系式L=v/2△f来求得。其中,△f是相邻两极值的频率间隔。根据该原理,采用水浸聚焦脉冲回波超声检测方法,对镍基高温合金基体上的ZrO2热喷涂涂层(270~400μm)进行了厚度测试,试验结果与金相法测试结果相符。
  • 郝南海 陆伟 左铁钏
    中国表面工程. 2004, 17(6): 10-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激光熔覆的特点,建立了激光熔覆温度场分析模型,对送粉激光熔覆过程温度场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熔覆层最高温度与激光功率、基体预热温度成正比例关系,而最大冷却速率与激光功率、基体预热温度成反比例关系。提高基体预热温度对降低熔点处材料冷却速率效果显著,而提高激光功率对降低熔点处材料冷却速率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
  • 高原 徐晋勇 刘燕萍 王建忠 隗晓云 徐重
    中国表面工程. 2004, 17(6): 15-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20钢表面进行等离子Mo-Cr共渗及等离子超饱和渗碳复合处理,合金层接近钼系高速钢成分。表面Mo含量达到12%左右,Cr含量达到4%左右。等离子渗碳合金层表面含碳量达到2.0%以上,超过了平衡碳的计算值。经X-射线衍射分析,碳化物主要类型为M23C6、M7C3、M6C型,尺寸1μm左右。试样经随后淬火 低温回火和淬火 深冷处理(-196℃) 低温回火两种工艺,使表面高速钢层获得马氏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细小弥散的碳化物组织,没有粗大的共晶莱氏体碳化物。经深冷处理的试样表面硬度达到l600HV,明显高于未经过深冷处理工艺的高速钢层表面硬度(1000HV左右)。用WTM-1E球盘式摩擦磨损试验仪,进行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经等离子复合处理的表面高速钢层,与渗碳淬火及低温回火的试样对比,摩擦因数减小,仅有0.07~0.08。
  • 行业信息
  • 中国表面工程. 2004, 17(6): 18-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试验研究
  • 郭延宝 徐滨士 许一 史佩京 刘谦
    中国表面工程. 2004, 17(6): 19-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内燃机台架试验,测量了加入羟基硅酸盐矿物微粉润滑油添加剂前后曲轴箱的漏气量,发现修复后漏气量明显小于修复前漏气量,各转速下的平均漏气量下降6.5%。对缸套的摩擦表面进行SEM观察,发现部分网纹被补平。能谱分析发现摩擦表面成分有变化。证明羟基硅酸盐矿物微粉润滑油添加剂能够通过摩擦化学反应在摩擦表面生成新物质层,并增加缸套内表面的体积,从而起到密封和修复效果。
  • 潘继岗 樊自拴 孙冬柏 俞宏英 李辉勤 孟惠民 王旭东
    中国表面工程. 2004, 17(6): 22-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技术,在0Cr13Ni5Mo不锈钢基体上成功的制备出了一种Mo基非晶纳米晶复合涂层。这种涂层组织均匀致密,孔隙率小,约为3.4%,呈典型的层状分布;涂层是由非晶和纳米晶组成,在非晶基体中均匀分布了纳米晶粒。根据衍射峰的半高宽,计算出Mo基涂层中的晶粒平均尺寸为25~70nm,与通过透射电镜的观察得到晶粒大小数20~70nm相符;涂层具有较高的硬度,平均显微硬度为859.0HV50;所获得的非晶纳米晶涂层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1020.1℃以下使用,不会发生晶型转变。
  • 王雪明 李爱菊 李国丽 王威强 赵永辉
    中国表面工程. 2004, 17(6): 27-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制备了有望取代磷化和铬酸盐钝化的KH-560硅烷膜,采用红外反射吸收光谱(RA-IR)分析KH-560硅烷膜的成分和结构、电导率法在线监测硅烷偶联剂水解程度,以涂层拉伸法测试膜的结合强度,研究了影响该硅烷膜性能的各种制备工艺条件。试验研究表明不同水解试剂、硅烷溶液的浓度、水解时间和老化温度及时间等对膜的性能都有着明显的影响,其中水解试剂(水 甲醇)、浓度10%左右、水解时间48h;老化成膜温度100~200℃、时间1h,所获硅烷膜性能较好。同时还说明,水解时间对膜性能的影响要大于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 行业信息
  • 中国表面工程. 2004, 17(6): 31-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试验研究
  • 韩廷水 于爱兵 田欣利
    中国表面工程. 2004, 17(6): 32-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3种典型表面活性剂对Si3N4微粒在镀液中悬浮性的影响,研究各表面活性剂对Ni-Si3N4复合层中微粒含量、沉积速率和镀层硬度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可提高复合镀层中Si3N4微粒含量和镀层硬度,有利于Ni-Si3N4的沉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甲酰胺对Ni-Si3N4镀层的影响不显著。选择适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阳离子活性剂的混和比例,可以获得较好的Ni-Si3N4镀层。
  • 本刊讯
  • 中国表面工程. 2004, 17(6): 35-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试验研究
  • 刘波 黄燕滨 张平 刘德刚 许晓丽 孟昭福
    中国表面工程. 2004, 17(6): 36-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Ni-Cu-P化学镀液主要成分对化学沉积Ni-Cu-P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对Ni-Cu-P镀液体系进行了优化,获得了外观平滑、光亮和耐蚀性能好的Ni-Cu-P三元合金镀层。复合络合剂的加入有效抑制了铜的优先析出,获得了具有优异结合力的镀层。经X射线衍射分析可知,当镀液中硫酸铜的量小于0.5g/L时所得镀层为非晶态结构。
  • 学术动态
  • 中国表面工程. 2004, 17(6): 39-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试验研究
  • 田俊玲 赵永涛 王从曾
    中国表面工程. 2004, 17(6): 40-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复合电刷镀是电刷镀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Ni-Fe-金刚石电刷镀镀层致密,耐磨性高,应用前景广阔。试验研究了Ni-Fe-金刚石复合电刷镀工艺中施镀电压、施镀温度以及镀笔与工件之间的相对速度对复合镀层性能(如金刚石含量、沉积速率和耐磨性)的影响,得到了高金刚石含量和高耐磨性镀层的最佳工艺参数,即施镀电压9~11V,施镀温度45~55℃,镀笔与工件的相对速度10~15m/min。
  • 技术应用
  • 王疆 李昆仑 郦剑 王幼文
    中国表面工程. 2004, 17(6): 43-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制了一种用于饮用水系统黄铜零件表面除铅的除铅溶液,并开发了与之相关的黄铜零件表面除铅工艺。X射线能谱分析证明,经表面除铅处理后的黄铜零件表面的含铅量低于标准规定值。
  • 学术动态
  • 王海斗
    中国表面工程. 2004, 17(6): 46-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访谈
  • 中国表面工程. 2004, 17(6): 47-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04年11月4日,在广东省科技厅主持召开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上,李基森研究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 学术动态
  • 中国表面工程. 2004, 17(6): 48-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深圳国家863计划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简称863研发中心)是由科技部、深圳市政府于2001年共同组建的国家级研发中心,集中了9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材料表面处理新技术及设备。该中心的任务是:集成、展示、示范、推广材料表面处理新技术及设备,提供材料表面处理新技术的咨询服务,组织材料表面处理新技术与工程的研究和开发,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