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第1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3-04-19
  

  • 全选
    |
  •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涂伟毅,徐滨士,董世运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4):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复合电沉积机理及纳米复合电刷镀机理研究的概况,评述了Guglielmi等6种复合电沉积机理模型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借鉴这些成果,对其在纳米复合电刷镀机理研究中的可能应用进行了探讨。
  • 崔福斋,郑传林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4): 7-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等离子体表面工程的主要内容、适用范围,着重从传统金属工业、聚合物、生物医用材料、制备纳米材料等5个方面说明了等离子体表面工程在该领域的应用,指出大气压下的等离子体技术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 高芒来,聂时春,张嗣伟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4): 12-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分别对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型2—巯基乙基-二甲基氯化铵化金表面(Au—SR^ )、单层磺化酞菁铜(CuTsPc)分子沉积膜(MD)硅表面和单层CuTsPcMD膜金表面进行了纳米摩擦试验,考察了粘附现象对具有纳米级厚度的MD膜摩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纳米摩擦过程中粘附的存在,不仅会改变表面的性质,造成摩擦因数等摩擦学特性的变化,而且还会因增大法向力,致使摩擦力增加。并进一步证明卸载是验证摩擦过程中存在粘附力的另外一种方法。
  • 董世运,徐滨士,Beake B D,朱胜,胡振峰,王红美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4): 15-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电刷镀技术在钢基体表面制备了n-Al2O3/Ni纳米颗粒复合镀层,借助纳米硬度计的纳米压痕法测定了复合镀层的弹性模量及其分布。测试结果表明:n—Al2O3/Ni纳米颗粒复合刷镀层的杨氏模量约为200GPa;复合刷镀层中存在的气孔、裂纹等缺陷处具有较低的弹性模量,除这些缺陷微区外,复合刷镀层具有均一的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指出优化和严格控制复合刷镀层制备工艺、减少或消除镀层缺陷,是纳米颗粒复合刷镀层具有均匀性能、提高宏观力学性能的有效途径。
  • 岳美娥,周惠娣,陈建敏,贾均红,冶银平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4): 19-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纳米LaF3微粒对粘结固体润滑涂层耐磨性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重点考察了纳米LaF3填料的质量分数对涂层耐磨性的影响以及纳米和微米LaF3填料对涂层耐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1%纳米LaF3的涂层的耐磨性最佳,而纳米LaF3填料对涂层减摩性能的影响不大;纳米LaF3填料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 张泰华,刘东旭,郇勇,王秀兰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4): 23-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等离子电弧沉积法分别在GT35和40CrNiMo钢上沉积厚约为0.5μm的TiN膜。为了检测成膜质量,在较宽的载荷范围内分别使用显微硬度、纳米压痕和纳米划痕技术表征钢基材和TiN/基材的微力学和摩擦性能。同TiN/40CrNiMo相比,TiN/GT35的硬度高和固体润滑效果显著,GT35是较为理想的基体材料。对这种亚微米厚的膜,纳米压痕技术和纳米划痕技术能提供丰富的近表面的弹塑性变形、断裂和摩擦等的信息。
  • 段鹏,刘宗德,张瑛华,蒲泽林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4): 27-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自行研制的电热爆炸超高速定向喷涂装置,在大气环境下进行了喷涂WC—Co陶瓷涂层的试验研究。描述了电热爆炸喷涂的基本原理,分析了爆炸箔材的能量利用率以及电流、电压等电学参数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WC—Co陶瓷箔的能量利用率为33.4%。
  • 孟凡军,徐滨士,马世宁,梁秀兵,朱子新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4): 30-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在20G钢基体上制备了Fe-Al/WC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利用热重天平测试了涂层在650℃下的氧化性能。结果表明:Fe-Al/WC复合涂层的氧化动力学曲线近似呈现出对数规律;涂层的氧化物以Al2O3、Fe2O3、Fe3O4和FeO等为主,且其分布不均匀;涂层表面优先形成具有保护性的Al2O3膜,阻止了涂层的进一步氧化。
  • 甘孔银,汤宝寅,王浪平,王小峰,王松雁,武洪臣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4): 34-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IGBT串联技术研制成功了用于全方位离子注入的10kV固体脉冲调制器。试验表明:该固体脉冲调制器在纯阻性负载时最高输出电压为14kV,最高输出脉冲电流为20A,输出脉冲宽度可在2μs和112μs之间以1μs步长变化、脉冲重复频率范围为1Hz-4kHz,短时间可以工作到8.6kHz。但在等离子体负载时,由于输入电容的影响,下降时间比较长。
  • 杨建华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4): 39-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由金属蒸汽真空弧(Metal Vapor Vacuum Arc 简称MEVVA)离子源引出的强束流脉冲钛离子对铁进行了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研究。注入剂量为3×1017 cm-2,引出电压为48 kV,平均束流密度为47 A穋m-2。根据试验测得的离子注入层的卢瑟福背散射谱(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um ),充分利用铁钛表面谱的能量间隔来计算可分离部分的铁、钛浓度深度分布,进而在一定的近似下,推出背散射谱不可直接分离部分的Ti、Fe的谱高度,最后采用迭代法把背散射谱转换成钛的浓度深度分布曲线,结果表明此转换方法是合理的且能说明钛离子注入的一些改性机理。此方法亦适用于样品中任意两种质量数相近的元素的卢瑟福背散射谱的分离以及浓度深度分布的转换。
  • 杨洗陈,李会山,刘运武,王云山,唐英,孙荣禄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4): 43-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机械装备修复技术,阐述了激光再制造技术概念及激光再制造系统构成:三维激光光束头、三维激光涂敷系统、CAD/CAM软件和控制检测系统。展示了30层连续熔敷后的组织形貌,说明组织和硬度都比较均匀,并介绍了若干激光修复工业应用实例。
  • 胡拥军,龙力平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4): 47-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铝的电化学抛光研究现状,通过在碱性溶液中加入添加剂来抛光铝材,获得了一种抛光效果好、使用周期长、工作环境优的环保型抛光工艺。其工作温度45—50℃、抛光时间15~18min。
  • 吕反修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4): 49-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4): 50-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