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19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06-07-19
  

  • 全选
    |
  • 刘世参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彦仲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从我国资源、能源的现状出发,说明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研究了制造业的能耗、物耗,提出搞好节约型制造的紧迫性。分析了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汽车,建筑等几个主要制造业的情况,提出依靠科技创新,搞好节约型制造的措施和目标。 我国要在实现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50%的目标,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从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再循环、再制造、再利用等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完成节约型制造的预定目标。为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 徐滨士,刘世参,张 伟,史佩京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7-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装备再制造工程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了今后需要研发的再制造关键技术与系统装备,论述了再制造今后的产业化应用方向,阐述了推进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措施。结果表明:绿色再制造工程是废旧产品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再制造工程今后可在我国汽车领域、工程机械领域、化工冶金领域、国防装备等领域推广应用并形成产业化。在新世纪发展再制造工程并推进其产业化发展是构建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 王立平,薛群基,胡丽天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机械装备工业中的许多运动部件如,齿轮、曲轴,液压油缸、活塞环、模具等表面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摩擦、磨损、润滑与腐蚀问题。利用电沉积表面工程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材料的磨损与腐蚀,延长工件使用寿命。本文就课题组在纳米晶以及新型梯度合金镀技术对材料表面润滑、抗磨与耐蚀性能方面的研究作一介绍,旨在促进电沉积表面工程技术在装备零部件表面强化和工艺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
  • 刘 飞,曹华军,杜彦斌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机床再制造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废旧机床资源循环利用的机床制造新模式,对于循环再利用我国量大面广的老、旧机床设备资源以及更新提升我国制造业机床整体质量和制造加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导致若干新兴产业的形成。在分析国内外机床维改再利用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总结提出机床综合再制造流程,并建立废旧机床再制造技术框架;结合机床再制造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并提出其产业需求、产业主体、产业模式等产业策略。
  • 吴 林,张广军,高洪明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9-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对焊接机器人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相关技术进行了概述分析。指出随着焊接机器人的性价比提升和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焊接机器人在我国的应用将实现跨越式发展;焊接机器人本身将向着开放式、智能化发展;遥控焊接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 马世宁,孙晓峰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36-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以绿色为主题,以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的历史时期,绿色维修已成为新的维修理念。装备绿色维修的内涵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能、保证安全。国外以信息化为基础的装备绿色维修成为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装备维修正朝着绿色方向发展,为实现装备的绿色维修本文提出了4点建议。
  • 甘茂治, 周 红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4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简述维修与持续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维修的概念,研究绿色维修的基本特征,构建了绿色维修理论与技术体系框架,并对框架内的绿色维修设计、绿色维修分析与评价、绿色维修作业技术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
  • 邢 忠,谢建军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4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动机再制造的工艺服务于发动机再制造的总要求,即再制造后的性能达到甚至超过原型机的新机标准。衡量发动机再制造企业对国家循环经济贡献大小的主要标志是旧件的利用率。提高旧件利用率的关键是采用高新技术。再制造发动机市场运作的基本模式是依托制造商进行旧机收购和再制造机销售、再制造企业独立进行市场运作,及小型的发动机零件再制造企业独立运作或配套运作。
  • 陈 江,刘玉兰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5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激光熔覆技术和激光再制造技术的特点。激光熔覆技术是激光再制造技术的基础技术之一,具有结合强度高、热影响区小、热变形小、可控性好等技术特点,以激光熔覆技术为主要技术的多种加工技术同再制造产品相结合形成的激光再制造工程技术是再制造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的基本特点,该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为我国重大机械装备和部分进口设备的修复和改造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在我国,激光再制造技术广泛应用于石化、冶金、电力等行业。列举了激光再制造机械设备的典型案例,指出在我国开展重大装备的激光再制造,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刘光复,卞世春,刘志峰,陈 鹏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5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废旧汽车资源化回收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已成为全球化问题。处理废旧汽车的根本措施是建立完善的回收系统,资源化和综合利用是最积极的措施。文中通过对废旧汽车回收模型的研究以及资源化技术的进展回顾,建立了废旧汽车资源化系统模型,以期加快我国废旧汽车零部件资源回收的步伐。
  • 朱 胜, 姚巨坤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再制造性工程是再制造工程的重要理论内容,主要是研究如何在装备末端能够实现其最大价值的再制造利用,实现最大资源的再循环利用。再制造性工程的内容涵盖了装备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文中全面分析再制造性工程的概念、目标、任务、定量参数等内容,提出了再制造性工程的框架体系,为再制造性工程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 马丽丽1, 刘贵民1, 郑铁军2, 张 纾1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可持续制造,必须有一个系统的、全局的维修概念,让维修贯穿于设备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文中详细讨论了维修在设备生命周期中的作用,对设备全寿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如设计、原材料和设备的购买、组装、启用和运行、报废和更换等)常见的问题和故障进行了分析,详细论述了维修是如何预防这些故障和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制造。
  • 杨继荣1,2,段广洪2,向 东2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装备的再制造性为设计目的,以模块化设计方法为基础,辅助之绿色设计思想,利用现代数学工具,从而形成面向再制造工程的绿色模块化设计方法,在装备设计初期其实体生命诞生之前就全面考虑装备在其今后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属性及零部件的重用性,并用反映其环境特性的绿色度及反映其功能和重用特性的模块度加以评价和检验。利用此设计方法和技术能同时满足装备的环境属性和再制造性要求,从而满足再制造工程的根本目的。
  • 董世运,徐滨士,董丽虹,王 丹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7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金属磁记忆无损检测技术预测再制造毛坯的剩余寿命,采用金属磁记忆技术检测了拉-拉疲劳过程中45钢光滑试件和预制缺陷试件表面的磁记忆信号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5钢光滑试件疲劳试验过程中,在试件断裂之前,随疲劳载荷作用循环次数的增加,试件表面磁信号的分布规律变化不大,试件断裂后断口处磁信号发生激变;表面预制槽型缺陷的45钢试件在疲劳试验过程中,其表面磁信号在预制缺陷扩展后发生变化,且缺陷部位磁信号峰峰值随裂纹长度增加而持续增大。研究分析认为,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对疲劳裂纹的扩展情况有较好的反映,有望通过建立磁记忆信号峰峰值——疲劳裂纹长度a的关系模型,实现金属磁记忆技术对再制造毛坯剩余寿命的定量方法。但是,采用金属磁记忆技术预测疲劳裂纹萌生前铁磁材料的损伤程度尚需进一步探索。
  • 张 伟,刘仲谦,张 纾,徐滨士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76-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概述了绿色制造和再制造技术的内涵,国内外技术发展概况、存在问题,并针对我国国情初步提出未来发展重点和建议。
  • 时小军1,胡仲翔1,张甲英1,林允森1,马世宁2,杨军伟1,王望龙2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8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量老旧机床的报废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采用再制造技术可将废旧机床改造为新的数控机床。再制造的主要内容包括采用表面技术修复机床的磨损、划伤表面,恢复并提高机床的机械精度;采用滚珠丝杠、步进电机直接驱动提高机床的运动精度;采用数控系统替代原机床的电气系统,提高其控制精度。机床再制造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机床零部件的剩余价值,提升了机床性能,为老旧机床的升级换代找到了新途径。使再制造技术成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介绍了老旧机床再制造的过程和表面工程技术在机床再制造中的应用。
  • 王望龙,胡仲翔,时小军,杨军伟,张甲英,林允森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86-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老旧机床进行数控化再制造可以使旧机床恢复精度,并实现数控化,但其涉及技术繁多庞杂,文中介绍了老旧机床在数控化再制造过程中需要涉及的各种技术,并对这些技术归纳、分类研究分析,研发出信息数据库,为老旧机床数控化再制造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 梁志杰,徐滨士,张 平,王海军,谭 俊,韩 树,蔡志海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89-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综述了我军军用装甲装备发动机服役和维修情况;针对目前军用装甲装备发动机维修存在的弊端,初步探讨了装甲装备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并对装甲装备发动机再制造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对装甲装备发动机再制造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张 平,梁志杰,王海军,谭 俊,蔡志海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9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装甲装备发动机中,气缸套/活塞环摩擦副的工况非常恶劣,腐蚀磨损情况严重。论文首先对发动机气缸套/活塞环摩擦副进行了失效分析,然后对气缸套/活塞环摩擦副的再制造技术进行了系统调研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动机气缸套/活塞环摩擦副再制造关键技术方案,并对发动机气缸套/活塞环摩擦副再制造进行了方案设计与试验探索。
  • 田国富,陈宝庆,张 辉,张金兴,郑尚龙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9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程机械行业的再制造将会以废旧的工程机械产品为对象,通过现代技术与工艺加工,在规范的市场运作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其中蕴涵的材料、能源及经济附加值等财富,使其成为有较高品位可以使用的资源,以达到节能、节材、保护环境等目的,从而支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依据国内外再制造发展情况,以及现阶段工程机械的维修方式,具体分析在我国工程机械大环境下实施再制造的可行性,为工程机械行业全面实施绿色再制造工程提供有力依据。
  • 刘泽深,张 琳,王传胜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99-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工程机械再制造的意义,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工程机械再制造的发展现状,对基于再制造工程的大型沥青混合料摊铺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工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针对大型沥青混合料摊铺设备的主要零、部件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制造与装配工艺设计等进行了研究,对再制造方法的可行性、使用性及经济性进行了评价。
  • 侯峰岩,谭兴海,李朝雄,黄东明,蒋丽敏,黄 丽,毕 刚,张跃刚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02-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再制造工程与现代钢铁产业的关系。借助再制造工程体系的先进表面技术和先进设计与管理方法,可以使钢铁设备不断得到技术改造, 延长其寿命和报废期限,提高钢铁设备的档次和附加值,是实现高效、绿色钢铁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介绍了电镀、热喷涂等表面技术在连铸结晶器、各种辊类钢铁设备上的应用与发展,通过表面技术获得的再制造钢铁设备产品具有优异的性能和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 王宝山,姜 峰,黄 建,任孝宇,石安平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04-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指出了重载装备零部件的再制造将高效、安全、可靠、节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策略,论述了先进的再制造工程技术的地位作用,列举了再制造技术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方法及事例,描述了再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 郭立峰,魏彦筱,郄彦明,刘保康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06-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出发,讨论了绿色维修和绿色再制造工程。指出,火电厂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清洁生产,就必须在火电厂维修作业中积极推行绿色维修模式和开展火电厂装备绿色再制造工程。
  • 陈翔宇,梁工谦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09-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对装备再制造业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即装备再制造业在恢复产品原有附加值和原材料的作用,再制造产品质量控制的特点、再制造性的涵义及面向再制造设计的一些内容等的探讨。
  • 刘少岗,金 秋,王 平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12-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废旧产品的再回收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废旧产品的回收策略进行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产品的回收处理策略包括再利用、再制造、再循环和焚烧。在确定产品的回收策略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文中从废旧产品的经济性、技术性、环境影响和相关政策的影响四个方面对产品的回收策略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回收策略的量化指标,从而为企业实施废旧产品回收提供指导。
  • 姚巨坤1,杨俊娥2,朱 胜1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15-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再制造业能否得到迅猛发展,其中再制造产品的质量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影响再制造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涵盖了废旧产品再制造的全过程,本文在分析了影响再制造质量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再制造质量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其管理途径,为科学开展再制造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 刘贵民1, 马丽丽1, 郑铁军2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18-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明了无损检测(NDT)技术在再制造(RM)工程体系中的作用,介绍了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磁粉检测以及渗透检测等五大常规NDT技术的原理与适用范围,以实例的形式给出了NDT技术在RM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对NDT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对NDT技术在RM工程中的应用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 张永萍1a,李景飞1b,赵 希1c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21-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子电路故障检测一直是人们不懈研究的一个课题,目的是如何快速的将电子元件发生故障的部位迅速检测出来。文中所研究的问题就是利用红外成像的原理,对发生故障的电路进行热成像对比,从而判断故障部位,实现电路故障的快速检测。
  • 崔培枝1,杨俊娥2,朱 胜1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23-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再制造生产过程中做好废旧产品零部件的清洗工作是保证再制造产品质量的重要一环,不同的清洗方法和清洗质量对鉴定零件的可用性、再制造质量、再制造成本和剩余寿命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了清洗技术在再制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分析再制造过程中的清洗要求的基础上,研究了当前主要适用于再制造过程的清洗技术和清洗方法,并对再制造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清洗活动进行了描述。
  • 向永华, 吕耀辉, 夏 丹, 徐滨士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26-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由来,剖析了再制造工程中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内涵,简介了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实践,最后分析了在再制造工程中实施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重要意义。
  • 毛海军,吉星照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3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再制造逆向物流的主要特征是回收产品的数量、质量不确定,以及再制造出“新”产品的需求不确定。基于不确定规划相关理论,在分析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将各个回收/消费市场的回收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新”产品的需求量看作随机参数,提出了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的随机期望值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与随机模拟相结合的混合智能算法设计了该模型的求解算法。最后,根据算例对模型进行了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 王晓丽, 徐滨士, 许 一, 史佩京, 于鹤龙, 赵 阳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34-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察了纳米铜添加剂在不同润滑油中的减摩抗磨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磨损表面进行了形貌和元素分析,模拟实际工况进行了300h的发动机台架试验。结果表明:纳米铜添加剂具有良好的减摩抗磨性能,可使润滑油650SN的摩擦系数降低48%,磨痕宽度降低21%;使坦克润滑油50CC的摩擦系数降低40%,磨痕宽度降低33%;使柴油机油15W/40CD和汽油机油15W/40SF的摩擦系数分别降低9%和15%,磨痕宽度分别降低22%和18%。在摩擦过程中,纳米铜添加剂能够在磨损表面形成了一层疏松的自修复膜,这层修复膜隔离了摩擦副之间的直接接触,修复了磨损表面的微损伤,从而起到有效的自修复作用。由纳米铜等添加剂组成的复合型添加剂具有优良的动力性、自修复性和经济性。
  • 刘 谦 1,2,许一 2 ,史佩京 2 ,王晓丽 2 ,于鹤龙 2 ,徐滨士 2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37-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化学反应法制备了5种纳米铜微粉,采用超声分散工艺分散于400SN基础油中进行摩擦磨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1#、2#和3#纳米铜在较高载荷下能够提高基础油的抗磨性能,磨斑直径为基础油润滑时的70%。能谱分析表明磨痕表面不均匀的分布有铜元素,说明添加剂中的纳米铜在磨痕表面沉积形成了保护性润滑膜,起到改善润滑油抗磨性能的作用。
  • 于鹤龙,许 一,史佩京,张 伟,徐滨士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40-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平均粒径为20~50 nm的铜粉均匀分散到柴油中,在12PSDB75型喷油泵试验台上利用纳米铜微粒的磨损自修复性能,在不拆卸零件的情况下对磨损失效的喷油泵柱塞偶件进行了原位修复,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等对修复前后柱塞表面进行了形貌与微区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台转速500 r/min的条件下修复后的喷油量较修复前提高了33.3 %。这主要是因为在喷油泵运转过程中,添加到柴油中的纳米铜颗粒能在柱塞及柱塞套内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铜保护膜,从而减小偶件的配合间隙,增大喷油压力与喷油量,改善喷油泵性能。
  • 朱小鹏,董志宏,刘 臣,韩晓光,雷明凯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43-1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TEMP–6型强流脉冲离子束(HIPIB)装置开展了HIPIB表面再制造技术的研发。HIPIB装置主体由高压脉冲电源系统和高功率离子二极管系统组成,通过高压短脉冲在二极管中放电产生阳极等离子体并引出ns级强流离子束。HIPIB辐照材料表面,发生显著的熔融、蒸发和剧烈烧蚀,物质喷射的反冲作用在辐照表面形成由表及里的应力波,导致材料表层强烈的热-力学效应。利用HIPIB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应用于涡轮叶片表面的清洗维修,可有效去除涡轮叶片基体因高温氧化形成的氧化物,伴随表层的重熔将叶片基体表面微观缺陷焊合,获得了光滑、平整的涡轮叶片修复表面。实现了HIPIB辐照在涡轮叶片表面再制造方面的应用。
  • 魏世丞,徐滨士,王海斗,金 国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46-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金属导体NiAl系合金箔,电热爆炸产生的瞬间高能量冲击波效应,制备NiAl、NiCrAlRE两种等离子体喷涂层。通过涂层SEM等检测,可以看出涂层具有纳米晶、微米晶组织结构,同时涂层与基体可以形成冶金结合层,涂层与基体之间存在明显的过渡层。经高温氧化、氯化、硫化耐蚀性测试,得出两种等离子体喷涂层的腐蚀变化规律,从而优选出耐高温腐蚀的NiCrAlRE电热爆炸等离子体涂层。
  • 史玉升,鲁中良,章文献,黄树槐,陈国清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5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基于粉末材料选择性激光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成形技术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设备与软件,以及该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由于SLM成形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冶金过程,金属粉末熔化快,熔池存在时间短,凝固成形时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与热应力,液态金属表面张力大,因而容易产生翘曲变形、裂纹与球化现象三个国际性难题,针对这些难题,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案。
  • 马运哲,董世运,徐滨士,韩文政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54-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对铁基Fe90合金进行工艺参数的优化试验,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对正交试验参数下各试样的表面质量、硬度和显微组织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找到了优化后的最佳工艺参数:激光功率3.3 kW、离焦量70 mm、扫描速度6 mm/s、送粉速率5 g/min。
  • 张 平, 马 琳, 赵军军, 原津萍, 胡家帅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61-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几种可用于激光熔覆过程中温度场和应力场数值模拟的热源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采用有限元法,利用计算软件来实现熔覆过程中热源的添加是目前常用的优选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到粉末、基体、光源三者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新的激光熔覆热源计算模型。关于激光熔覆热源模型的探讨为建立更加准确的激光熔覆计算模型,深入研究熔覆过程中的应力场与变形场提供帮助。
  • 马江虹,于月光,薛文涛,黄敬勇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65-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Ni–Co–Cr–B–C为基本合金体系,经过机械球磨混合、挤压成形、真空烧结方法制备了耐磨耐热堆焊焊条,采用钨极氩弧焊在高温铸造合金基材上堆焊耐磨耐热堆焊层,对堆焊层的组成、结构进行了分析,XRD分析和热力学计算表明焊层组成为Co、Ni为主的面心立方合金、M23(C,B)6或M23C6,还有少量的C7M3和M3B2。洛氏硬度检测堆焊层的硬度平均值为49.5HRC,并且具有较好高温抗氧化性能。
  • 陈永雄,徐滨士,许 一,魏世丞,刘 燕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69-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速电弧喷涂技术是一种优质、高效、低成本的再制造工程关键技术,综述了高速电弧喷涂技术的发展,及其分别在汽车发动机再制造、装备钢结构件防腐、火电厂锅炉管道受热面防护领域的研究应用现状,并展望了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在维修与再制造工程中的发展趋势。
  • 查柏林,王汉功,苏勋家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74-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空气动力学和火箭发动机原理,研制了超音速电弧喷涂和多功能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可制备性能优异的耐蚀、耐磨、导电、绝缘涂层。超音速喷涂技术应用于机械零部件的再制造,可显著提高其性能和使用寿命,符合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的要求,可达到修旧利废的目的,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超音速电弧喷涂可制备金属、合金及基于管状丝材的复合涂层,涂层均匀致密,孔隙率低,结合强度高,在长效防腐、耐磨强化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多功能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同时具备HVOF和HVAF的功能,实现了焰流速度和温度大范围内的连续可调,能满足多种材料的喷涂要求,特别是其制备的碳化物陶瓷涂层,综合机械力学性能和耐磨耐蚀性能好,在机械零部件表面强化领域应用广泛。
  • 林 锋1,于月光1,蒋显亮2,曾克里1,任先京1,李敦钫1,李振铎1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78-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采用等离子体喷涂制备纳米结构YPSZ涂层。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纳米结构YPSZ涂层的耐腐蚀性与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涂层孔隙尺寸的降低,孔隙率的增大使纳米结构YPSZ涂层的耐盐腐蚀性能降低,耐高温腐蚀性能提高。纳米结构涂层经过盐腐蚀或高温腐蚀后纳米晶粒明显长大,并出现微小的晶格变化及相转变现象。
  • 李振铎,于月光,曾克里,任先京,贾贤赏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82-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通过添加高分子分散剂配制Cr3C2–25%NiCr料浆,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球形粉末,在保护气氛下进行液相烧结,气流粉碎分级后形成合适粒度粉末。实验研究了不同分散剂含量对喷雾干燥制备Cr3C2–25%NiCr复合粉末性能的影响,液相烧结工艺对Cr3C2与NiCr合金相之间冶金化结合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分子分散剂能够很好的调解料浆性能,使喷雾干燥粉末具有良好的物性。采用SEM、XRD及化学成分分析表明粉末物理性能与国外粉末相当,超音速火焰喷涂涂层性能较好。
  • 叶明慧,郭焕升,杜心康,王建江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87-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自蔓延(SHS)反应火焰喷涂技术,以(CuO–Al)为反应主体系,设计了具体工件表面修复Al2O3陶瓷涂层的工艺。通过对陶瓷涂层的孔隙率、结合强度、耐磨损性能测试及实际应用表明,该工艺能够满足工件表面修复技术的需要,为该技术在具体工件上的实际运用提供了借鉴。
  • 梁志杰, 闫 涛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90-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研究了激光强化电刷镀技术的原理、特点、设备、工艺、镀层性能及强化机理。结果表明:激光强化电刷镀Ni镀层与普通电刷Ni镀层相比,显微硬度提高了200 HV,耐磨性是普通电刷镀层的1.5倍,表面残余应力降低了 200 MPa,与基体结合强度高且可靠,是装备再制造工程中可广泛推广应用的一种新技术。
  • 于甜甜1 ,谭 俊1 ,郭文才2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95-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电刷镀技术制备了不同工艺参数的Ni/CNT纳米晶镀层。运用SEM、XRD、显微硬度计和T-11式球盘式磨损试验机等分析与测试方法,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Ni/CNT 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晶粒尺寸、显微硬度和耐磨性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直流电源下使复合镀层生长速度加快,镀层表面粗糙,晶粒尺寸较大;采用脉冲电源后,随脉冲关断时间增加,复合镀层的表面平整度增加、晶粒尺寸减小、硬度和耐磨性增加;镀层的晶粒大小随加热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显微硬度300 ℃以下变化不大,加热至400 ℃后显著下降。
  • 胡振峰,徐滨士,董世运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199-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电沉积方法制备了n–Al2O3/Ni复合镀层。研究了镀液中添加不同纳米颗粒浓度对复合镀层沉积速率、电流效率、镀层中纳米颗粒共析量、表面形貌及腐蚀电位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镀液中纳米颗粒浓度提高,镀层中的纳米颗粒共析量也随之提高,在20 g/L时趋于稳定;沉积速度和电流效率先增后降,在30 g/L时达到最大;纳米颗粒的加入改变并细化了镀层的表面形貌;当纳米颗粒浓度20 g/L和30 g/L时镀层表现出较好的耐腐蚀性能。
  • 黄燕滨1a ,刘德刚1b ,时小军1a ,张其勇1a ,巴国召1a ,刘菲菲1a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03-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研究了化学镀二元、三元及纳米复合镀合金技术在车辆异形和活动零件中的应用,解决了车辆零件再制造工程中镀液选择、施镀设备、工艺流程、表面质量、镀层性能和复合防护设计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获得了适合再制造工程应用的镀液、设备及优化的工艺,显著提升了零件再制造工业化的质量和规模,拓宽了化学镀技术的应用领域。
  • 黄元林,马世宁,朱有利,刘吉延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07-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分子合金修补剂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型功能材料之一,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耐磨损,耐腐蚀,是一种快速、简便和价廉的工艺方法,是设备维修的有效手段。针对某重型车辆变速箱轴承外套的磨损状况及其铝合金材质的具体需求,分析了高分子合金修补性能的影响因素,对环氧改性常温固化型修补剂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通过定位模型设计,采用高分子合金技术对磨损失效的变速箱轴承外套套孔表面进行了修复处理,恢复了其使用性能。
  • 杨孚标,肖加余,江大志,曾竟成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10-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热压成型工艺、采用预固化的单向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补片对铝合金裂纹板进行了修补,测试了裂纹板胶接修补前后的破坏强度、疲劳寿命及裂纹扩展情况,观察了破坏后的断口形貌,分析了复合材料补片的止裂机理。结果表明,经过单向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补片胶接修补后,其破坏强度和疲劳寿命均有显著的提高,破坏强度提高了34.28%,恢复到完好板的85.83%,疲劳寿命提高2.06倍;裂纹板的临界裂纹长度从17.86 mm增加到28.64 mm,从而延长了裂纹缓慢扩展阶段,延缓了裂纹快速扩展;其断口形貌方式发生生了明显的变化。
  • 王 遵,曾竟成,肖加余,江大志,杨孚标,文思维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15-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复合材料补片胶接技术是一种有效修复飞机受损铝合金构件的低成本方法。补片与铝合金材料热膨胀系数的显著差异,会在构件中引入残余热应力,对构件性能造成不利影响。文中采用单向碳/环氧复合材料补片对航空铝合金LY12CZ薄板进行单面补强,并通过确定应力释放温度测量了铝板及补片上的残余热应变。结果表明,对完好铝板而言,铝板和补片的残余热应变可分别达到-488 με和285 με;对于含中心裂纹铝板而言,裂纹长度对于残余热应变的影响较小。采用经典层合板理论和双金属片模型分别预测了复合材料补片及铝合金板在胶接面上的残余热应力。经典层合板理论对补片和完好铝板残余热应力的预测值分别为-79.8 MPa和50.8 MPa;双金属片模型的计算值偏大,分别为-98.4 MPa和64.6 MPa。
  • 文思维,曾竟成,肖加余,王遵,张昌天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19-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无纬带缠绕层压成型工艺制备硼纤维/环氧单向复合材料,通过对硼纤维/环氧单向复合材料的宏观和微观拉伸断口形貌观察,分析了硼纤维/环氧单向复合材料的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当树脂基体的断裂延伸率较小时,硼纤维/环氧单向复合材料的破坏模式主要是非累积型破坏。随着树脂基体的断裂延伸率增大,硼纤维/环氧单向复合材料的破坏模式向损伤累积型破坏转变。
  • 许陆文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23-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空军多架现役重型战斗机的结构损伤(裂纹)经用复合材料微波快速抢修技术修复。本文以此为例,详细推介了这一我国独创的快速抢修技术。
  • 但 伟1, 吴 行1, 王喜滨2, 闫 瑞1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27-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两栖装甲车辆底盘、浮箱表面的磨损腐蚀情况严重,采用新型的快速固化100%固体含量聚氨基甲酸乙酯涂料技术对其进行综合防护,介绍了该涂料的特点、原理。试验应用表明该涂料施工性能优异,涂层的耐磨性能和防腐性能优越,满足两栖装甲车辆的使用要求。
  • 姜 海,张 昕,于跃刚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31-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导电聚苯胺水溶液为主剂研制了“水冷发动机水箱防锈液”,并将其添加到发动机冷却系统采用的冷却剂中,实现了不用拆卸和分解发动机冷却系统,即可使水箱及冷却系统管路内壁腐蚀速度明显降低直至停止,也能起到抑制水垢形成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防锈液,将使水冷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耐腐蚀寿命提高2~5倍,有效解决冷却系统的“跑、冒、滴、漏”等问题。
  • 朱旭聪 李昌定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34-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应用绿色维修的理念和模式对某型艇用柴油机一大批因严重腐蚀濒临报废的气缸体部件进行修复的工艺研制过程。采用“镶垫粘接”的局部再造新工艺,不但使气缸体“起死回生”,而且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耐腐蚀性和使用可靠性,实现了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 陈晓磊,谢凤宽,庄书娟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37-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Ni、n-SiC∕Ni、n-Al2O3∕Ni 3种镀层在5%H2SO4、5% H2SO4+3.5%NaCl腐蚀96 h的失重情况,用SEM和X射线衍射仪分别观测了腐蚀形貌及成分分析。深入对腐蚀镀层进行了理论分析,表明在腐蚀过程中由于镀层组织结构不均匀产生了微观腐蚀电池。
  • 陈学荣 胡军志 韩文政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41-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离子束溅射和退火工艺,在K9玻璃基体上制备了氧化钒薄膜,并对其微观形貌及组成进行了研究。SEM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氧化钒薄膜均匀致密,晶粒尺寸达纳米量级,平均约50nm。由XPS分析可知,薄膜中钒的价态为+4价和+5价,薄膜由VO2和V2O5组成。自行研制了一套实时测量、动态显示测量结果的电阻—温度关系测试系统。应用该测试系统测量了薄膜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发现所制备的氧化钒薄膜具有显著的电阻突变特性,其低温段的激活能为0.3106eV,25℃时的电阻温度系数为-0.0406K-1
  • 张其勇,黄燕滨,巴国召,时小军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4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系统性开展装备腐蚀控制再制造的思路。通过装备腐蚀环境分析和腐蚀控制系统规划,建立了装备腐蚀控制设计与评价综合系统。使得沿海装备的腐蚀控制方案的设计与优化更科学、更可靠、更经济。
  • 杨军伟,胡仲翔,张甲英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47-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脉冲焊的模具修补机逆变电源的特点,采用双重脉宽调制(DPWM)思想,设计了相应的电路,并进行了电路仿真研究,通过仿真研究证明此设计是合理的。
  • 周克兵 1,2, 梁志杰 1,2, 孟令东 1,2, 孙 磊 1,2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50-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研究开发新型封存材料在军用器材封存中的意义和作用,介绍了国内外封存材料的发展现状,详细论述了新型封存材料的作用机理、性能特点,指出了其适用范围及其在军用器材物流中的应用前景。
  • 赵 希1a , 李景飞 1b, 张永萍1a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54-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机维修是保证电机长期运行或使电机二次利用的最佳途径。通常电机修理是采用与技术参数相对应的方法对电机再次修理,而修理后的电机参数基本没变,在原有的运行环境和条件下,很容易再次出现问题,文中根据电机的工作原理,从电机发生故障的内因分析,找出主要故障原因,进行“增容”、“补偿”改进修理,达到电机再生适应原环境和运行条件。
  • 钱九娟,孔德新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56-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装甲装备零件检测方法的陈旧,提出了利用三维坐标量仪进行检测的方法,大副度的提高了检测精度和检测效率,为装甲装备的维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 钱九娟,邹家平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58-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绿色再制造工程出发,介绍了已经利用再制造工程技术实现的维修工程及利益分析,对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军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又长远的意义。
  • 吴 斌,徐滨士,张 斌,胡振峰,杨 华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60-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刷镀技术是再制造的先进技术之一,已在实践中获得了应用,但其仍以手工操作为主要形式,存在工艺过程受操作人员的经验影响大,镀层质量不稳定、效率低和劳动强度大等缺点,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鉴于此,我们开发了自动化纳米电刷镀技术并研制了相关设备。试验表明,应用自动化电刷镀设备制备的Ni/n–Al2O3复合镀层,与手工刷镀制备的相应镀层比较,组织更均匀、致密,晶粒细小,硬度更高,耐磨性更好。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发动机连杆再制造,镀层质量稳定可靠、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 张 斌,徐滨士,董世运,吴 斌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63-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自主研制的自动化电刷镀设备及技术制得含纳米Al2O3复合电刷镀层,对比研究了手动与自动刷镀层的摩擦磨损性能。通过试验得知,相对于手动刷镀层,自动化刷镀层表面更加均匀、组织更加致密、显微硬度更高。高温滑动摩擦磨损试验表明,自动化刷镀层的耐磨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 白金元,徐滨士,许 一,魏世丞,陈永雄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67-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作为再制造工程关键技术之一的电弧喷涂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阐述了电弧喷涂关键设备中的电源和送丝机构的发展,指出推-拉式送丝系统是今后发展的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对机械化喷涂装置和喷涂机器人系统研究与应用现状。对自动化电弧喷涂工艺中的机器人路径规划和机器人实时监控等主要工艺进行了介绍。展望了自动化电弧喷涂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提高自动化电弧喷涂技术的性能和质量及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智能化的自动电弧喷涂技术。
  • 曹 勇1,2,朱 胜1,孟凡军1,郭迎春1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71-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机器人电弧喷涂柔性快速成型技术在再制造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系统基本组成,阐述了其技术特点,研究了系统的工作过程,着重探讨了其路径规划的2种方法,最后展望了该技术今后的发展前景。
  • 梁媛媛,朱 胜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74-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现系统标定、零件扫描建模的基础上,对焊接机器人的路径规划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规划原理,得出一系列的规划参数;进行了焊道重叠量的计算,分析比较不同重叠量的焊接效果;进行了软件实现,指导零件的堆焊修复,效果良好。
  • 朱 磊,胡仲翔,贾志成,杨军伟
    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7): 277-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自行开发的基于windows平台下的数控设备可靠性计算机辅助管理分析系统,详细论述了该系统的框架、功能实现过程以及进一步扩展的前景,实现了可靠性信息计算机辅助管理分析技术在绿色再制造过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