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1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5-06-19
  

  • 全选
    |
    特邀论文
  • 邓春明1,2,周克崧1,刘 敏1 ,伍超群1,2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6):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等离子喷涂制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中的电解质、阴阳极及其功能组件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中的关键技术.研究表明:采用等离子喷涂,通过选择适当的粉末原料,工艺优化和改进送粉方式,可以得到满足SOFC要求的致密电解质,多孔阴极和阳极.三者的厚度均为30~50 μm,SOFC总厚度低于100~120μm,可以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运行温度降低到中温800℃下的范围,降低电池运行温度,从而降低了对相关材料的要求和运行成本.
  • 专题综述
  • 东 青1,陈传忠1,王德云1,雷廷权1,2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6):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近年来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对铝及其合金进行表面处理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归纳了电流密度、电压、频率等电参量以及不同基体材料对铝合金微弧氧化膜的生长、成分、结构和性能等方面的影响;分类评价了铝合金微弧氧化处理中常用的电解液体系;简要描述了铝合金微弧氧化的动力学特点和膜层的生长机理;指出电参量的控制以及电解液成分和浓度的调整是将来铝合金微弧氧化技术的研究重点.
  • 工程应用
  • 蔡志海,张 平,谭 俊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6): 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离子束辅助沉积法在硅片上成功制备了一定立方相含量的氮化硼薄膜,采用各种现代分析方法对沉积的薄膜进行了表征分析,包括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分析方法;并利用FTIR结果系统研究了衬底的表面清洁度和辅助能量、辅助束流、辅助气体中氮气含量、温度以及离子原子到达比等参数对膜中立方氮化硼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立方氮化硼薄膜成核与生长的条件窗口比较窄,要获得高质量的立方氮化硼薄膜,各种镀膜参数的相互合理调整与匹配是必要的.
  • 隗晓云1,王建忠1, 刘燕萍1,徐晋勇1,2,高 原1,徐 重1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6): 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一种同时利用等离子尖端放电、空心阴极效应和反应气相沉积技术,在碳钢表面形成具有扩散层和沉积层的TiN渗镀层新工艺技术.将该TiN渗镀试样与1Cr18Ni9Ti不锈钢和Q235钢在1 mol/LH2SO4溶液和3.5%NaCl溶液中,分别进行电化学腐蚀对比试验.结果表明:TiN渗镀层在酸性溶液中的耐蚀性能比1Cr18Ni9Ti不锈钢和Q235钢分别提高了1.4和4.2倍.在盐水中的耐蚀性能比Q235钢提高了182.6倍,但比1Cr18Ni9Ti不锈钢耐蚀性能稍差.渗镀TiN层耐酸性溶液腐蚀性能优于耐盐水腐蚀性能.
  • 王建忠1,隗晓云1,徐晋勇1,2,刘燕萍1,高 原1,徐 重1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6): 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Q235钢表面进行等离子渗铬和铬-钼、钨-钼共渗,然后进行等离子超饱和渗碳、淬火及回火处理,获得表面强化层.并对处理后的材料进行了拉伸试验.结果表明:基体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669.48 MPa和696.74MPa,而经过表面复合强化处理后,材料的屈服强度最低为834.53 MPa,最高为1310.17 MPa;抗拉强度最低为957.38MPa,最高为1508.19 MPa.极大地改善了Q235钢的拉伸性能.而且经4 h等离子渗铬及后续热处理后,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更显著.
  • 张云乾,丁彰雄,范 毅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6): 2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HVOF喷涂纳米WC-12Co涂层在工业上的应用,采用HVOF喷涂法分别制备了纳米和微米结构WC-12Co涂层.研究了涂层的结合强度,测试了两种涂层的显微硬度及耐冲蚀磨损性能,并利用扫描电镜对喷涂粉末、涂层显微组织、冲蚀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涂层中纳米涂层显微硬度是普通涂层的1.5倍,最高达到1610 HV,纳米涂层中W C颗粒的分布更均匀,冲蚀率是微米级涂层的1/2左右,性能更优越.
  • 鲍君峰1,于月光1,刘海飞1,王海军2,周世魁2,王 建2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6): 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烧结破碎、喷雾干燥和团聚烧结的3种不同WC-12Co粉末,采用新研制的超音速等离子喷涂系统制备了涂层.分析了3种涂层SEM形貌、XRD相结构和孔隙率,对比了耐磨性、显微硬度和结合强度.结果表明,用喷雾干燥WC-12Co粉末制备的涂层孔隙率(0.86%)最低、显微硬度(1 336 HV0.1)最高、氧化失碳(0.92%)最轻,显示出最好的耐磨性和综合性能.
  • 娄红涛,冯 辉,李基森,杨卫花,陈 玫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6): 3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三层镀中甲基磺酸镀纯锡体系pH值、温度、电流密度等工艺条件及杂质金属离子对镀液稳定性、镀层结构和性能等方面的影响。从电流效率、沉积速度及锡镀层表面的扫描电镜等方面,对比了不同pH值、温度、电流密度以及锡镀液中掺杂Cu2+、Ni2+后对锡镀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给出了电镀工艺中最佳的pH值为3.5±0.2、温度为(23±2)℃、电流密度可以有较宽的范围,当镀液中掺有镍、铜等杂离子会对镀层产生负面影响,在给出的工艺参数下电镀,可以确保镀出最佳的纯锡镀层。
  • 技术基础
  • 田文增,陈白珍,何新快,廖 舟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6): 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酸性氯化物型化学镀锡的增厚工艺进行了研究.讨论了镀液中Sn2+浓度、NaH2PO2浓度、(NH2)2CS含量及络合剂B等组分对化学镀沉积速度的影响,并提出了最佳的工艺条件;同时,利用扫描电镜(SEM)和电子能谱(EDS)对镀层表面形貌和镀层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工艺条件下可获得厚度为7.5μm左右的银白色无光化学镀锡层,镀层表面晶粒大小均匀细致,镀层含锡量为95.6%质量分数.
  • 冯拉俊,曹凯博,雷阿利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6): 45-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SprayWatch-2i粒子测速仪测定等离子喷涂时粒子的飞行速度及温度,确定最佳喷涂电流和电压参数,改变送粉方式和送粉速率制备Al2O3涂层.研究所制备涂层的孔隙率、显微硬度、耐磨性及结合强度,研究结果指出:影响Al2O3涂层质量的主要工艺参数为喷涂功率、送粉方式和送粉速率,等离子喷涂10~40μmAl2O3粉末制备Al2O3陶瓷涂层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电流600 A、电压60 V、枪内送粉、送粉速率10.25 g/rmin.
  • 交叉——生物材料表面改性与仿生,精密超精密加工工艺与装备,新材料及其制备工艺、结构与性能,其他
  • 中国表面工程. 2005, 18(6): 50-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0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0月14日在上海颁发,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徐滨士院士获得该基金的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这一殊荣的取得是对徐滨士院士几十年来在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充分肯定。今年的候选人共有27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