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第1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3-01-19
  

  • 全选
    |
  • 胡军志,马世宁,陈学荣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1):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将自行研制的FeCrAl/WC粉芯丝材制备出FeCrAl/WC复合涂层。采用EDS谱、XRD谱和成分分析系统测到FeCrAl/WC涂层的组成为84%FeCr 16%(WC、W2C、少量(FeCr)2O3和Al2O3)。通过对涂层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研究,得出FeCrAl/WC复合涂层的组织呈现出典型的层状结构特征;涂层综合力学性能优异,具有较高结合强度、高致密度、较佳的耐热震性能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涂层在所测的力学性能方面能适用于热电厂燃煤锅炉管道的服役条件,能够满足实际工况应用的需要。
  • 侯君达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1): 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堆焊、热喷涂、喷焊、自蔓延、表面热处理、表面清洗、粘接、涂饰等表面技术在火力电站设备上的应用。指出表面工程技术的应用使电站设备许多零部件的抗磨损、抗腐蚀寿命成倍提高。重点指出,对零件表面工况条件和失效形式的分析、表面技术设计以及严格的操作工艺是保证质量、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 李裕业,李尚周,余红雅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1): 9-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动力用煤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硫氧化物对电厂锅炉“四管”所造成腐蚀的严峻现状,对新型高铬合金和NiCrFe—Cr3C22种电弧喷涂涂层在700℃下的高温腐蚀动力学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配有能谱分析仪的扫描电镜(SEM)以及X射线衍射仪(XRD)等检测设备对腐蚀产物的形貌和相组成等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高铬合金涂层具有更低的氧化速度,表现出较优异的抗高温腐蚀性能,其表面生成了连续的Cr2O3保护膜。
  • 阎瑞,马世宁,吴行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1): 13-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并制备了用于耐高温合金涂层封孔处理的水性无机硅酸盐封孔剂。对封孔前后涂层性能的测试表明:经过封孔后,大大增强了涂层耐酸、碱和盐水的性能,明显改善了封孔后的涂层耐高温腐蚀性能,高温涂盐腐蚀后增重明显降低。使用此封孔剂,不但对环境无污染,还可以延长耐高温合金涂层的使用寿命。
  • 彭冀湘,刘勇,王顺兴,田保红,武红利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1): 16-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陶瓷WC和SiC加入量对氧乙炔火焰重熔方法制备的镍基合金涂层耐磨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粘接手段作为预涂敷方法、氧乙炔火焰作为热源可得到致密、均匀的陶瓷复合涂层。Ni60基/WC复合层的耐磨性优于Ni21基/SiC复合层,且在一定的范围内这2种复合层均随着陶瓷含量的增多而耐磨性提高。当WC含量达到30%时,Ni60基/WC复合层的耐磨性最好,继续增加WC含量耐磨性反而降低。当SiC含量达到4%时,Ni21基/SiC复合层的耐磨性最好,继续增加SiC含量耐磨性反而降低。
  • 方建成,徐文骥,李志刚,周锦进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1): 20-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粉末在射流场中飞行特性是影响熔射成形件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所建立的粉末与射流相互作用的动量和能量传递方程,应用有限差分法,模拟计算和分析了粉末速度与温度分布规律及其对成形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粒径及密度越小,加(减)速度越快,而到达原模时的速度则不同;②热传导性越差,粒径越大,极值温度则越小,且逐渐向原模方向偏移;③粉末的力学行为和加热特性的匹配,可进一步提高熔射成形件质量。模拟结果为实现熔射成形质量控制及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 覃峰,杨波,肖金生,涂文知,于士玉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1): 24-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铸铁基体表面制备WC/NiCrAl和WC/NiCrBSi涂层试样,并从微观结构、显微硬度和磨损性能等方面测试涂层性能。结果显示,在磨损性能方面,以NiCrBSi为粘结金属的涂层优于以NiCrAl为粘结金属的涂层;WC含量高的涂层优于WC含量低的涂层。并探讨了涂层的磨损机理和磨损性能的变化规律,从而为耐磨涂层的设计提供指导。
  • 黄林国,李曙,李诗卓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1): 27-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单摆划痕法的动态加载特性,研究了Ni—P化学镀层本身的摩擦学性能。分析讨论了磷含量和热处理制度对单摆划痕法测定的比能耗、摩擦因数的影响。研究还表明:切向动态硬度(HT)、法向动态硬态(HN)和比能耗(e)在评价材料耐磨性方面比显微硬度(HV)更真实准确。
  • 李慕勤,尚大山,刘冬梅,于立学,任福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1): 31-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电沉积技术,在钛合金表面形成生物涂层。试验结果表明:电流密度由小到大变化时,涂层表面形貌按针状→细晶针状→棒块状发生变化,涂层的孔洞也由小变大,由少变多;单一电流密度下,沉积后涂层的主相为无定形CaHPO4;电流密度交替变化时,形成了大量的三斜晶系CaPO3(OH)相和单斜晶系CaPO3(OH)·H2O,并有少量的HA相生成,经碱处理后,易于生成Ca5(PO4)3(OH)。电流密度交替变化,涂层孔隙结构呈梯度分布,底部组织致密,利于提高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表面形成大量的孔洞,利于种植体的植入和HA的生成,促进骨结合。
  • 张翼,方永奎,张科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1): 34-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酸性Ni-Mo-P/Ni—P双层直接连续化学镀的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钼酸根与次磷酸根加量比对镀速的影响,络合剂与pH对镀速及成分影响的研究,优化得到一种双层化学镀的酸性镀液的组成。试验研究了钼含量对镀层结构的影响,进而确定了具有非晶结构的双层镀的最佳工艺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
  • 苏建成,王勇,韩彬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1): 38-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手工火焰喷涂玻璃涂层的腐蚀破坏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涂层冷却凝固过程中,由于残余应力的作用,形成了缺陷。在腐蚀过程的初期阶段,缺陷处形成腐蚀斑点。随着腐蚀过程的进行,腐蚀斑点逐渐扩大,最终导致整个涂层破坏。涂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和腐蚀介质接触的底釉层首先被腐蚀掉,然后面釉层在残余应力的作用下断裂、塌陷,被分解为小碎片。该腐蚀特点是由玻璃涂层的结构、脆性和制备工艺决定的。可以通过优化喷涂工艺来改善涂层的耐蚀性。
  • 张忠诚,张红兵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1): 41-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不含CuSO4的亚硒酸发黑液在常温下对黄铜进行了表面发黑处理,并与多种发黑工艺的发黑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所提出的发黑系统成本低,配方简单,得到的发黑膜黑度高,色泽好,附着力明显提高。
  • 吴树辉,岳建华,苗军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1): 43-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电弧喷涂在引风机等类似部件上的应用经验,结合排粉机叶轮特殊的工作环境,综合运用电弧喷涂和火焰喷焊的优点,通过一系列试验研究,使电弧喷涂技术和火焰喷焊技术有效的应用于较引风机叶轮的服役环境更为恶劣的排粉机叶轮上,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 周松,陈本荣,刘永忠,张宏雁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1): 46-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火电厂锅炉水冷壁管高温腐蚀和磨损与炉膛火焰温度、燃煤的含硫量、烟气与灰粉颗粒的冲蚀密切相关。采用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喷涂SCZ16合金,对燃煤含硫量高的锅炉水冷壁管进行表面处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多个电厂中推广应用。
  • 左铁钏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1): 49-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敏
    中国表面工程. 2003, 16(1): 50-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