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1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8-01-19
  

  • 全选
    |
  • C.P.Steffani,J.W.Dini,J.R.Groza,A.Palazohlu,张伟
    中国表面工程. 1998, 11(1):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镀Cr层因为镀液对环境的污染,使Ni-W-B三元素合金抗磨和抗蚀镀层研究得到迅速发展。镀层沉积条件为碱性镀液,不溶性电极。共沉积合金镀层包含40wt%W和1wt%B,为非晶或部分非晶结构。合金沉积层在镀层均匀和反射性方面均优于Cr镀层。在各种酸性镀液(盐酸、硫酸、磷酸)条件下将Ni-W-B合金镀层性能与镀Cr利镀Ni层进行了比较。在各种条件下,Ni-W-B合金镀层具有最好的性能。本研究中使用的是铜底材。
  • 师昌绪
    中国表面工程. 1998, 11(1): 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国家科委批准,《表面工程》杂志自1998年第1期开始更名为《中国表面工程》,在国内外公开发行.这是我国表面工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体现了国家领导机关对表面工程学科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是对《表面工程》杂志办刊十年成绩的充分肯定,预示着表面工程在我国将有更大的发展。对此,我表示衷心地祝贺!祝愿《中国表面工程》杂志迈上新台阶,办出新水平。
  • 徐滨士 李长久 刘世参 马世宁
    中国表面工程. 1998, 11(1): 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热喷涂技术在表面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着重阐述了等离子喷涂、高速火焰喷涂、电弧喷涂、塑料粉末火焰喷滁等四种热喷涂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
  • 刘家浚
    中国表面工程. 1998, 11(1): 1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表面工程的进展中.人们发现,由于每一种表面技术都具有其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单一的表面技术往往不能满足在摩擦学设计中苛刻工作条件的需要,这就促进了复合表面技术,或所谓的第二代表面技术的发展。即同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面技术复合在一起.以便其优缺点能够相互补充。近年来,作者在复合表面技术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获得了很多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的研究结果。本文概述四方面研究课题的主要结果,包括:电刷镀 等离子喷涂;离子氮化 激光表面改性;复合PVD薄膜;化学热处理 含添加剂的油润滑。
  • 丁华东
    中国表面工程. 1998, 11(1): 15-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单际国 任家烈 徐滨士
    中国表面工程. 1998, 11(1): 16-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国际上90年代韧新兴的氙灯辐射聚焦光束表面强化技术。阐述了聚焦光束的光谱特性,聚焦光束加热的能量与工艺特点,及聚焦光束表面强化层的组织与性能。论述了我国聚焦光束表面强化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
  • 张伟
    中国表面工程. 1998, 11(1): 18-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T.Bell 刘家浚
    中国表面工程. 1998, 11(1): 19-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集中介绍沃福森表面工程研究所自1983年以来的工作,并侧重于在此研究所内中国研究人员的贡献。综述了表面工程的发展与最新进展,并提出在21世纪表面工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总结了伯明翰大学在发展表面设计、改善工程零件的经济性和技术性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工作。
  • 唐炜
    中国表面工程. 1998, 11(1): 26-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仁智 姚枚 邹培革
    中国表面工程. 1998, 11(1): 27-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金属疲劳裂纹萌生的微细观过程理论认为,最关键的初始阶段是细观先屈服区的形成,这样才能使裂纹萌生的概率条件、晶体学条件和力学条件得到满足。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法证实了疲劳加载的初始阶段,或在表面或在次表面上存在一个包含若干个晶粒厚度的循环塑性变形层,亦即细观先屈服区。
  • 胡奈赛 徐可为 何家文
    中国表面工程. 1998, 11(1): 31-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涂、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性能指标.常用的结合强度评定方法:厚涂层采用粘结拉伸法;薄膜镀层用划痕法。本文指出了这两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我们自行设计制造的涂层压入仪.采用楔压法测得热喷涂层的结合强度.当结合强度高于粘胶强度时仍有效。采用正压法测定气相沉积薄膜的结合强度并与划痕法作了比较。我们提出用接触疲劳试验测定硬质薄膜的界面疲劳强度评定结合力。这种方法接近于工具服役状况,其破坏形式是界面剥落.只对界面状态敏感。不受非界面因素影响,因而可作为动态结合强度的判据。
  • 薛群基 阎逢元
    中国表面工程. 1998, 11(1): 36-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材料及所处的体系综合考虑,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不仅取决于材料的本征特性和环境条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材料与环境的交接面的特性。因此,材料的表面(界面)研究一直是材料研究的重点。本文简要地讨论了几种表面(界面)分析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作者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各种表面分析技术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表面分析技术,才能实现对材料表面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 周仲荣
    中国表面工程. 1998, 11(1): 41-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详细介绍了微动运行机制和破坏特性的二类微动图;运行工况微动图由部分滑移区、混合区和滑移区组成;材料响应微动图可分为轻微损伤医、裂纹区和表面磨损区。进一步研究证明微动破坏与微动区域有密切关系。其次,从微动图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经验和文献研究,作者试图在改变微动区域、增加表面强度、利用润滑、合理选择材料及匹配等四方面对减缓微动破坏提出指导性意见。
  • 张宁
    中国表面工程. 1998, 11(1): 45-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常燕宾
    中国表面工程. 1998, 11(1): 47-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从事电镀与装饰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技术工人而编写的《电镀工艺手册》已印刷7次。自1989年4月第1版问世以来,受到了海内外有关人士的好评,并给予了极大关注。第1版共印刷37780册,在此期间,不断收到工程技术人员乃至工人的咨询、赞扬信件。他们一致认为,此手册的出版对自己的科研、生产均有很大促进和指导,获益匪浅。